□本报记者 赵雪峰

前不久, 在位于震雷山脚下的平桥区职业教育集团公共实训基地,记者见到了平桥区洋河乡的小伙子黄灏,他正在教练指导下操作挖掘机。“去年年底从部队退伍后我一直待在家里。今年3月份,区民政局打电话过来问我要不要免费学技术,4月份我就拿着‘代金券’过来上课了。”黄灏说。

黄灏所说的“代金券”,是指平桥区政府向全区平桥籍退伍复员军人、零就业家庭人员、返乡初高中毕业生发放的价值1000元的“职业技能培训券”。“代金券”在职教集团的任何一家培训机构都可以使用,结业后培训机构凭“代金券”和结业证书到区财政局统一报销培训费用。这既调动了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又保证了财政免费职教资金的封闭有效运行。

据平桥区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局长马庆君介绍,平桥区职业教育实行“全员职教”、“免费职教”。平桥籍中职学生全部免学费入学;平桥籍群众都可以申请领取1000元的“职业技能培训券”。目前,平桥区的这项政策已经使该区12000多名弱势群体受益。

“平桥模式”只是我市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作为人力资源大市的信阳,始终把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把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就业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637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0896人,其中“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2875人。

我市是河南省的人口大市,农业人口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劳动力人口总量大,结构性矛盾明显,“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针对现状,市委、市政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加快发展、提升劳动者素质、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抓手、完善服务等手段,不断扩大就业;积极推进“就业政策落实年”活动,落实有利于扩大就业的财政政策,为各项就业补贴政策落实提供资金保障;对因经济形势影响出现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建立分类帮扶制度,开展送政策、送服务到企业活动,稳定就业岗位;以加强和巩固创业之城建设为指导,加大政策扶持创业力度,积极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放宽创业领域和准入条件,降低创业成本和创业门槛;强化创业服务,完善创业服务指导体系,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去年新增发放小额贷款31364万元。

同时,我市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众,放在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实施“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岗位”,采取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等形式,建立形成长效援助机制。2011年,我市共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7次,(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