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阳
(接上期)
第四节 谷物类及调味品类原料
一、谷物类
信阳水稻、小麦种植历史极为悠久,农家和引进的品种繁多。到20世纪末,信阳原有的农家品种大多都消失,现仅存息县香稻丸和一些用米面加工成的特色食品原料。
息县香稻丸是信阳名贵的水稻品种,以“清馨馥郁”驰名中外,素有“一块稻香满坡,一撮米香满锅,一碗饭香满桌”的誉称。息县香稻丸属粳稻变种,主要产在息县的夏庄、项店和长陵三个乡,以夏庄乡南张庄所产的最佳。南张庄共有七条冲田种植香稻丸,其中又以中间的三条冲、面积约70亩的稻田栽培的最香。由于息县香稻丸生长地域狭小,产量极少,尤为珍贵。清代,息县香稻丸曾被列为贡品。1914年息县“香稻丸”送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参展,受到客商的赞誉。《中国名食指南》也将息县香稻丸列为河南名优特产。
糍粑是将糯米做成干饭放在臼里舂烂,信阳叫“打”,然后,摊成大饼,晾干后切成块制成的一种食品。“打”糍粑一般都在春节,吃糍粑也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煎糍粑软糯可口,炸糍粑外焦里嫩,煮糍粑绵软润滑,各有各的特色。最常见、最有特色,也是最好吃的是炸糍粑。
潢川是古黄国和光州治所所在地。潢川挂面是用面粉加工成的一种半成品食品,在唐代就开始生产,并以其味美价廉、营养丰富而风糜华夏,成为九州面食之魁。因此,百姓也称潢川贡面为“魁面”。到了宋代,当地官员将潢川挂面作为礼品献给朝廷,并作为土特产进贡朝廷,成为皇后生日“长寿面”的首选。因此,潢川挂面也叫“黄国贡面”和“光州贡面”。潢川挂面是以选用优质面粉、芝麻油、精盐为主要原料,按照传统手工工艺,经过揉面、盘条、上架、拉扯、晾晒等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制作好的潢川挂面,“条如银丝,洁白如莲,硬而空心,曲而不断,入锅清汤,煮而不粘”,爽朗可口,清馨袭人。
二、调味类
清朝以前,信阳用作调料的植物主要有葱、姜、花椒、茴香、藿香和蒜。现在,除上述调料植物外,芫荽、荆芥等也成为信阳菜中经常使用的调料植物。其中冬葱、汉葱、楼葱,州姜和三色变椒是信阳特有的调味原料,也是信阳菜烹饪中重要的调味原料。
冬葱、汉葱和楼葱是信阳百姓培育的当地葱品种,一年四季都有栽种,且产量很大。葱在信阳菜中占有极其突出的地位。
三色变椒又称“信阳辣椒”,是信阳菜农精心选育的优良辣椒品种,因辣椒果实从浆果到全熟经历青、紫、红三次变化得名。“信阳辣椒”青果辛辣而略带甜味,紫果辣甜适中,红果则甘甜中略感辛辣。因此,“青辣红不辣,不青不红紫微辣”是信阳辣椒的明显特征。“三色变色椒”辣味纯正、适中、鲜美可口,是上好的鲜食辣椒品种。烹饪时,可根据不同的口味特点,选择青椒、紫椒和红椒。“三色变色椒”既可作为主料单独成菜,也可作为辅料同其他原料搭配成菜。如“菏苞青椒”、“生爆青椒”、“辣子肉丁”等。
信阳栽种的蒜主要有两种,一是白皮蒜,二是火蒜。白皮蒜为苔、蒜兼用型品种,在信阳种植广泛,其中,以浉河区、平桥区和罗山县的最好。平桥区肖王乡是白皮蒜重要种植基地。火蒜又名“狗牙蒜”,在信阳栽培历史悠久,是信阳百姓在长期栽培大蒜时培养出来适宜信阳土壤、气候等环境的一个优良农家品种和主要蔬菜之一。火蒜蒜苔退化,不能开花结实,以食用蒜苗为主,具有辛辣味独特,辣味中略含甜味,适口性好的特点,既可作为调味品,又可单独食用,多数情况用于作配料炒食,也可腌制或泡制(含火蒜瓣),也可用作制馅料及打汤。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