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 菲
前言:今年7月20日,受柏峰同志的事迹所感染,记者专程采访了省地矿局驻罗山县檀岗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柏峰,并采写了《书写忠诚 温暖百姓》的通讯报道。时隔3个多月,11月13日上午,檀岗村的村民给记者打来了电话:“柏书记给我们争取的村小学改建项目已建好了,还给我们办了很多实事,你再来看看吧。”这样,记者便有了二访檀岗之行。
进入深秋,地处丘陵地带的檀岗村,沟沟岔岔更显露出浓烈的寒意。而与寒凉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村庄的土地上到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沿途挂有檀岗村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檀岗村土地整理项目部牌子的办公室不时跃入眼帘,拉水泥、拉石头的货车穿梭往来,轰鸣的挖掘机正在开挖大塘,片石护坡的大塘隔不远就能看见一个,新铺设的U型渠延伸在田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地上更是一片繁忙……踏入檀岗的土地,一派活力与生机扑面而来。
“原来像这个时候,农民都无事可干,现在你看大家都很忙。有活力?对,叫我说,有活力才有盼头、才有希望。这都要感谢柏书记呀,他给我们招来了项目,村里有发展前途了,人的积极性也都调动起来了。”向记者介绍情况的村党支部书记陈光璜一边指着施工现场,一边自豪地说。
在檀岗村,提起柏峰,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驻村不到一年半,实事却做了很多,老百姓怎能不夸呢?非常不巧的是,柏峰到郑州联系项目去了,这次记者没能见到他,但看到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听到他做的一件件感人的实事,一个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充满深厚感情的驻村书记的形象,已生动地浮现在记者眼前。
群众冷暖挂心间
去年7月份,得知柏峰要来村当第一书记,村民们私下里议论:“省城里来的干部,能在这穷山沟呆几天,也就是沾沾地气吧。”让他们意外的是,柏峰来了,走家串户,一刻不停,入村100天,仅回郑州的家两次,几大节日包括春节都在村里度过。一个村民提起柏峰的伙食,至今还感慨不已,“每顿不是煮方便面就是稀饭配榨菜,一袋榨菜上顿吃了下顿接着吃,连我们老百姓吃得好都没有。”
就这样一个节衣缩食的人,却处处从细微的地方对困难群众进行帮扶。不论大小节日,柏峰都带领村党支部成员慰问老党员、五保户、困难户,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怀。老支书罗宏发年纪大了,生活困难,柏峰自掏腰包,经常买些礼品去看望他,并宽慰老人说:“你为党工作了一辈子,现在生活遇到了困难,我们来帮帮你是应该的。”村集体经济不富裕,村里表彰优秀党员,奖品都是柏峰自己买。
在柏峰的联系下,檀岗村的初、高中毕业生如果到省地矿局所辖省经贸工程技术学校学习,学校将免除其住宿费、学费,毕业时优先提供就业。学习一门技术,就业有保证,檀岗村民的后顾之忧解除了。目前,全村有20名孩子在该学校就读。而说起其中一个名叫宋远影的孩子,村民们都说,碰上柏书记,这个孩子的苦日子算是到头了。
十多年前,宋远影的养父将她从上蔡辗转送到居住在檀岗的姑姑家后,就不知所踪。小学毕业后,宋远影辍学在家。几个月前,这个整天无所事事、在村部附近瞎转的孩子引起了柏峰的注意。经过询问,柏峰得知了孩子的身世,非常同情。在他的争取下,宋远影进入了经贸工程技术学校就读。为了办理她的户口和身份证,柏峰往上蔡跑了四五次。开学后,柏峰为孩子买了衣物用品和手机,现在,柏峰每月定时往孩子的卡上打500元生活费,他在郑州的家人也经常到学校去探望,为孩子送去生活用品。
立足民生促发展
驻村以来,柏峰跑遍了檀岗的山山水水,为檀岗的发展殚精竭虑。而驻村之初,他与楠杆镇党委书记程功言的一席长谈,让他深受启发。当时,他们在一场讨论驻村之后做什么、怎么做的话题,程功言说,科学发展,民生为本。不论做什么都要着眼为老百姓谋福祉,落脚到老百姓长远受益上。至此,立足民生促发展就成为了柏峰的工作信条。
檀岗村地处丘陵,交通条件较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为了从根本上、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柏峰多方奔走,在省地矿局和县里、镇里的大力支持协调下,总投资1300万元的土地整治项目落户檀岗。
在这个项目的支撑下,总长21公里的水泥路通到各村组,“我们29个组,组组通水泥路。那路质量可好哩,宽4米,厚18厘米,柏书记拿着卡尺量,差一点他都不愿意。”檀岗的老百姓骄傲地说。
徐湾组的一座清水河桥关系周边5个村民组800多人的出行。水泥预制板搭成的桥面塌了修、修了塌。桥面塌的时候大人抱着孩子趟水过河。今年,在柏峰的争取下,投资15万元的新桥建成使用,另有两座桥也得到了修建。
檀岗的老水塘淤平了,渠道年久失修、阻塞了,有水存不住、来不了,种地只能望天收。在近两年的干旱中,檀岗4550亩水田有3000亩插不上秧。这种情形,柏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提前组织老百姓播种旱作物的同时,今秋,一场大打农田基本水利建设的硬仗在檀岗的土地上展开。从10月1日开始,130个大塘同时修建,1800米长、水泥铺设的U型渠宛如长龙贯通农田,檀岗成了建设的热土。土地沸腾了,老百姓的心劲高了。一位老人说,“过去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冬一春才修6口塘,现在柏书记3个月就给我们修了130口大塘,以后种地不愁了,粮食丰收有保障了,真是共产党好哇!给我们派来了好干部。”
由于地处丘陵,檀岗的耕地大小不一、方圆各异、高低不同,不利于现代化耕种。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种植效益,柏峰主导在檀岗村实施了土地整理工作。通过整治,土地规整了,田块两边修起了生产路,机械能进来了。此举不仅使土地得到了集约利用,更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
“柏峰做的都是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对老百姓来说,路、塘、渠、地是最基本的保障,把这些做好了,就是最大的民生。”一位市领导在檀岗村调研时这样评价项目建设的意义。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把好事办好、办实,柏峰全身心扑在项目建设上。每天,他不是在大塘修挖现场,就是在渠道建设现场,或是在道路铺设现场,“这量量那比比,柏书记比监工还仔细、还严格。”一位工程建设人员说。为了建设更科学,柏峰都是亲自勘察现场。在修刘埂的路时,柏峰带领有关人员一头扎到密树林里,勘定路线。看到柏峰为村里事如此操心负责,村民深为感动。修塘、修渠、修路、整地,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村民们的地、种的树等,此前,有村干部担心工程施工时会引发矛盾,而老百姓说:“柏书记为我们搞项目图个啥呢?我们再斤斤计较,真是太没有觉悟了。需要占地、砍树的,只管占、只管砍,我们没二话。”
富民兴村奠基石
驻村毕竟是有期限的,如何留下一个不走的工作队?这是柏峰常常思考的问题。他认为,这关键就在抓班子、带队伍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近年来,楠杆镇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镇扎实的党建基础和浓厚的抓党建氛围,也给柏峰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柏峰驻村以后,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注重党课形式的多样化,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真正让“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在立足建设好现任班子的同时,注重从优秀青年农民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坚持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去年,发展党员3名,把2名年轻的优秀党员吸纳进党支部。今年上半年,又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其中妇女入党积极分子2名,为农村基层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储备了一批后备力量。
对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楠杆镇党委书记程功言深有同感。他形象地说:“刀一磨就快,不磨就锈。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整个执政能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只有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健全而充满活力,整个党的组织才能坚强有力、朝气蓬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才。驻村以后,柏峰强烈地意识到,兴教育人不仅利在当今,更是功在千秋。
11月13日上午,檀岗小学改扩建工程胜利竣工。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张锦同高兴地出席了竣工典礼。崭新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餐厅,整齐洁净的不锈钢餐桌,水淋式洗浴室,水冲式厕所,让出席竣工仪式的人们赞叹不已。这一切,让孩子们彻底告别了在狭小的旱厕内用凉水冲澡、瑟瑟秋风中露天吃饭的历史。从村部腾出的4间干爽的房屋修缮一新成了孩子们的宿舍。省地矿局投资110万元实施的这一项目,成为今冬最温暖人心的工程。作为项目的“始作俑者”,每天看到学校飘扬的五星红旗,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柏峰心里无比欣慰。“孩子是檀岗的未来,他们成为有才智的一代,檀岗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在柏峰看来,把檀岗村的未来发展蓝图规划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驻村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檀岗村实际,柏峰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烟叶种植。在荒坡上规划建设薄皮核桃园、软籽石榴园,把产业发展和观光旅游融为一体。以檀岗村民委员会为所有人,申请了“檀岗村”3大类30种农、林、养殖产品的商标,把村里的绿色产品以品牌为载体推向市场,与超市对接。带领养殖大户成立了檀岗养殖专业合作社,扶持养殖大户。大力推广玉米、油菜、红薯、花生等旱作物种植,确保灾年不减产。目前,檀岗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如火如荼展开,“争取在我驻村三年里,让村民住到新区里来。”这是柏峰的另一个工作目标。
采访结束时,记者与柏峰通了一个电话。柏峰诚恳地说,他所做的一切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如果没有省地矿局、相关省直单位和罗山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没有楠杆镇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他也做不成这么多事。而在檀岗村采访过程中,记者分明感到,驻村第一书记是一个载体、一种传递、一条纽带,在群众连声夸驻村干部好的时候,他们饱含的是对党的深情、对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