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近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了“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信阳以总分87.79的成绩位居榜单第十四位。这是我市继2011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百强排行榜之后,第二次获此殊荣。
据悉,我省只有包括我市在内的郑州、许昌、洛阳、新乡、商丘等6个城市入选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百强,郑州、许昌、洛阳、新乡、商丘5市分别排行第四十四、第六十一、第七十九、第八十三和第八十八名。
信阳再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殊荣的消息传来,我市各界普遍的反应是倍感自豪和鼓舞。“我们的物质条件不算最好,财富也并不是最多。但我们信阳人懂生活、会生活,大家乐观、积极,好玩、会享受,说我们幸福感最强,不管你认不认,反正我是认了!”经常到百花园锻炼身体的退休干部张志民说。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相关专家解释:“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对一个城市的综合性评价,指城市市民主体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的向往度和赞誉度。其评分包括满足感指数、生活质量指数、生态环境指数、社会文明指数、经济福利指数5项指标,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谐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城市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这5项指标的考核,信阳的表现都属上乘。”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负责人解释说。
第一:从满足感指数看信阳
一个城市的满足感,是指城市市民主体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以及外界的向往度、赞誉度。
近年来,我市在强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切实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着眼,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具体利益着手,办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民生大事。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全力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制定了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用于社会保障和教育事业的支出连年增长。大力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637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896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28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社会保障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1.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9.6万人,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待遇标准有了较大提高,初步实现了养老、医疗和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对不同人群的全覆盖。切实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建成经济适用房13.1万平方米、廉租房18.3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9437户、3296万元。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全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资金6.8亿元,实现了城乡低保五保对象的应保尽保。农村敬老院新建、改建、扩建任务全部完成。落实“两免一补”资金6.3亿元,高考万名进线率连续4年居河南第一。
同时,我市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加强物价管控,保障了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和群众基本生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一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覆盖全部乡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大力推进平安信阳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安全感相对较高。
第二:从生活质量指数看信阳
为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我市采取了诸多措施改善民生,普惠于民。加快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居民就业技能,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勤劳致富。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做好失地农民、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生活保障工作;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加大安居工程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和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下转第三版)
我们的幸福感来自哪里?
(上接第一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步伐,大力实施职教攻坚计划,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院校。加快康乐园等一批体育场馆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统筹推动国土资源、人口计生和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第三:从生态环境指数看信阳。
信阳气候宜人,植被茂密,山水秀丽,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是中国最显著的南北分界的标志地。
我市境内有530多种野生动物和2000多种植物,居河南省之冠。信阳到处是青山绿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著名的鸡公山是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和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城中公园南湾湖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水天一色、绿岛如茵的绝佳休闲处。境内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鸡公山,水域比西湖大12倍的风景名胜区──南湾湖,朱元璋敕封“皇庙”、全国独一无二僧尼同寺的灵山寺,天然温泉疗养胜地的汤泉池,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著名旅游景点。信阳饮食文化优越,信阳菜、信阳小吃闻名天下,独具一格。信阳毛尖更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北宋文豪苏东坡谪居信阳时,曾给予“淮南茶,信阳第一”的称赞。
信阳地跨淮河,位于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这种过渡气候造成淮河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淮南山清水秀,水田盈野,稻香鱼跃,犹如江南风光;淮北平原舒展,一望无垠,盛产小麦、杂粮、棉花,北国情调浓厚。
第四:从社会文明指数看信阳。
在社会文明方面,我市贯彻落实省文明办全面深入开展“文明中原系列行动“的工作部署,正式启动“文明信阳系列行动”。以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主要围绕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明素质、优化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秩序、改善城乡环境5个方面组织实施,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建设魅力信阳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五:从经济福利指数看信阳。
“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积极抢抓机遇,有力应对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魅力信阳建设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一是跃上了跨越发展的新起点。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276.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2亿元,粮食总产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是全国18个粮食超百亿斤的省辖市之一。我市坚持以集聚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集聚,新型工业化迈出了坚实步伐。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要求,集中要素资源,加大扶持力度,绘制产业图谱,拉伸产业链条,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主导产业更加明确,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今年1月-7月份,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271.47亿元,增长47.8%,占全市投资的50.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9.8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2.3%,拉动经济增长12.9个百分点。重点围绕产业升级、交通能源、城乡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集中力量推进一批支撑、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实行项目落地“零阻碍”。今年1月-7月份,全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较上年同期增加53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58.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56.3%。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电子信息、食品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了5.7和1.7倍。二是增强了持续发展的新优势。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区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完成,明港机场建设启动实施,淮息和淮固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石武客专已建成通车,出山店水库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利用外资扩展到17个国家和地区,与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17家央企开展了战略合作,有36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在信阳投资落户。今年1月-7月份,全市进出口总值37488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0868万美元,增长34.4%;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8330万美元,同比增长49.3%。设立信阳海关获得国家批准。“六城联创”攻坚目标圆满完成,几年来,信阳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创业之城、中国休闲城市、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并连续三次荣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是全国唯一连续三次上榜的十佳宜居城市。三是形成了和谐发展的新局面。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2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0元,实现5年翻一番。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