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菲
11月19日上午,全市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攻坚督导例会如期召开。会上,一县汇报几个大的项目开工在即,届时想请有关市领导出席开工仪式,以鼓人心、作鞭策时,市委书记郭瑞民说,开工信息发布要换个方式做。市里布置一个固定场所,以后所有与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关联的重大项目开工时,都在那里召开新闻发布会。若有必要,新闻部门可以专访市领导甚至省领导,对项目进行深度报道。以新闻发布会代替开工仪式,此部署一出,人们不禁叫好。
许多人参加过或在电视上看过开工仪式。锣鼓队、军乐队齐奏,鞭炮声、礼炮声共鸣,气球高悬、彩门轩昂,巨大的喷绘彩图、临时搭建的幕台气派非凡。台上,各级领导、嘉宾依次讲话;台下,由各有关方面组成的方队渲染着热烈的气氛。以这样的方式宣传项目,其影响力究竟有多大,人们各有各的认识,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随着乐声停止、彩条飘落,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化为乌有。而且假如仪式时间长,或遇烈日、严寒、雨雪天气,站方队的人们不免牢骚。
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种华而不实的开工仪式多有看法,但各地都这么做,似乎成了一种规矩,谁也没想着去突破它、改变它。郭瑞民同志的建议一出,人们猛然警醒,原来这是可以改变的,应该用更经济、更有实效的办法取而代之。开新闻发布会,节约了民力,节约了资源,避免了铺张浪费,更有利于项目本身的宣传,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同时也彰显了文明进步。
从开工仪式到新闻发布会的转变是从虚到实的转变。推而广之,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落到“实”上,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从经验出发、从习惯出发甚至从个人好恶出发,才能出台能真正推动发展的举措;丁是丁,卯是卯,把工作一项一项地办到实处,描绘的蓝图才能变为发展的现实。信阳近来的发展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
以工业发展来讲,每隔两周,第三周的星期一,市委书记、市长准时带队出发到某一个县区(考察过的地方也有可能再杀个“回马枪”),先实地考察该地的重点攻坚项目建设,接着开督导例会,县区、管理区、开发区逐一汇报本地两周来产业发展情况,有问题亮出来,有成绩经验共享,有差距一目了然。会议点评、解难、问责,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