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明
“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顺乘时代的春风,穿越历史的沧桑,从信阳走来,将走向神州大地,接受世人的审阅。它承载峥嵘岁月,是历史的荣耀;它烛照发展现实,是前进的力量。
这个以“大别山”命名的精神,是大别山区的光荣,是大别山区人民的荣耀。
大别山区是光荣历史的见证者。大别山区地位重要,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从董必武点燃革命星火,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区始终红旗不倒,斗争不断。历史不会忘记大别山反“围剿”斗争撕破国民党强敌的防线,娴熟的游击战法模糊了日寇的视线,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指蒋介石政府的生命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所在的大别山区还是党领导下最早开展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在这片鲜血浸染的土地上,成就了中国革命史的骄傲,演绎了世界革命史的传奇。大别山区贡献巨大,是人民军队的摇篮,是将军的故乡。黄麻响惊雷,工农革命军胜利诞生,这里曙光初照;革命军英勇保卫黄安城,抗敌割据鄂豫边,这里首建红军。在革命发展壮大中,这里不仅创建了红一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部队,而且诞生和成长为新四军第二师和第五师,大别山区是实至名归的“红军摇篮”。人们不禁感慨,这里的草木有情,历经了激烈的战斗,见证了胜利的欢呼;这里的山水有意,目睹了无数次生离死别,埋葬了数不清的忠骨,培养了一大批英雄儿女,树立起了一座座英雄的丰碑!
大别山区人民是荣耀历史的创造者。正如《“大别山精神”研究综述》所言,“从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到救护伤员、传递情报,从组织根据地民众为军队缝制军装,保证部队粮食供应,到舍子救红军,跳崖保队伍”。与之对应的是英勇的红军儿女为保护乡亲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粉身碎骨浑不怕永远和人民在一起。这些感人的画面,经典的瞬间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但人们仍在讲述“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军”的生动故事,仍在热唱“小小红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红安歌谣,感念“八月桂花香”的峥嵘岁月。原因何在呢?答案就在于革命的代价太沉重,人民的付出最可贵。归根结底,人民才是战争胜利之本,大别山的荣耀历史应该归功于人民。大别山精神源于大别山区的革命实践,涵养着大别山区改革发展进程,激励我们创造美好未来,是前进的精神力量。
大别山精神可以提升我们攻坚克难的信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别山区承担着责任,奉献着力量,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行进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发展难题如何突破,这考验着大别山区人民的发展智慧,也检验着大别山区人民的发展信心。就信阳而言,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中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关乎信阳的长远发展;建设和谐幸福的新信阳,关乎信阳人民的根本福祉。改革发展的进程,是攻坚克难的过程,最需要的是发展智慧,最可贵的是发展信心。发展的信心从哪里来,信心从辉煌的历史中来,从先辈创造的精神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别山精神的总结与宣传正逢其时,让人民在回味革命艰辛,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也让人们振奋时代精神。
大别山精神可以凝聚我们改革创新的力量。改革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驱动科学发展的最强劲力量。大别山精神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提炼、总结并弘扬大别山精神,不是权宜之计,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更是凝聚改革创新力量的长远之虑。就信阳而言,要以实干出成果,不断强化农业基础的同时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要以诚心待人才,力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这片沃土上培养、造就、吸引更多有用之才;要以务实出经验,探索河南乃至中部地区尽快崛起的新经验,为国家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中共信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