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紫水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委员、和平街党总支书记 汪元森
紫水街道办事处和平街社区位于光山县城东南部,面积近7平方公里,下辖31个居民组,居民3.2万人(含流动人口),社区干部16名;党总支下辖社区、农村、非公经济和姚围孜街等4个党支部,党员110人。今年,该社区被评为“河南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和平街社区党总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抓班子、带队伍,理思路、谋发展,社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
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初期,和平街社区主要做到“五个贴近”:
一是做到活动主题贴近实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推动辖区5项县级重点工程和紫水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二是做到争创规划贴近发展。以“六个争创”为要求,紧紧围绕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培育特色产业、繁荣城乡市场、打造城市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党建工作等方面开展活动。三是做到公开承诺贴近岗位。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灵活公开承诺方式,没有照搬模式,没有生搬硬套。四是做到领导点评贴近事实。紧密结合阶段重点工作和党组织、党员公开承诺践诺情况进行点评,对照班子“五个好”、党员“五带头”标准,集中点评、逐人分析。五是做到典型引导贴近群众。重点树立社区干部和党员群众中的先进典型,以“身边人说身边事”,使树立的先进典型让群众“看得见、跟得着、学得到”。
目前,随着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平街社区坚持做到“五抓”:
一是抓管理、求创新。在做到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的前提下,结合社区实际,在辖区26个物业小区中组建社区党支部,实行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机制,明确党支部是“三位一体”的领导核心。社区党总支扮演好三个角色: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当好社区党员的带头人;二是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当好群众致富的领路人;三是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渗透力,当好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二是抓班子、带队伍。火车跑得快,靠的是车头带,社区干部官虽小,工作最具体。根据社区实际,打破行业、地域界线,把创业成功人士、优秀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两新”组织的带头人选入社区后备干部人才库,3年来,共收集此类人才档案23份,调整岗位职务6个;同时,还建立和完善了社区干部正常退休制度和保障机制,使村(街)干部在任时有盼头、卸任后有奔头。如:今年退休的4位老干部,社区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此外,还开展了以“提升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提升服务居民能力、提升社区对外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四个提升”活动,全面提高了社区干部的工作水平和社区服务质量,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7月,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称号、2011年11月,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称号。
三是抓阵地、聚合力。唱戏需要搭舞台,工作也要建平台。由于东城开发,矛盾多,问题多,情况复杂。原来的社区办公室比较偏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前期,社区党组织决定筹措资金85万元,购置姚围孜社区服务平台;接着又筹资110万元购置和平街社区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硬件建设水平。
四是抓协调、保民生。发挥区位优势,完善服务功能,全力为失地、失业人员提供新的就业岗位。2009年,社区组建了“光山县全意物业管理公司”,让没有劳动技能的失地农民163人进入光山县东城物业小区参与物业管理;先后协调没有劳动技能的失地农民800余人参与光山县东城开发工地建设;今年春季,联系河南天赐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安排失地失业人员426人再就业;为解决辖区残疾人就业,社区借款16万元,帮助残疾人熊光成组建了“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心”,目前,安排残疾职工就业达28人,人均月收入近2000元。群众的气顺了,社区的风气就正了,工作推动就容易了。
五是抓帮带,促和谐。姚围孜社区原来叫姚围孜村,因光山县东城开发建设,姚围孜村1500多亩集体土地被征用,600多户农民因失地、失业,造成群体上访、越级上访接连不断。当时,创先争优活动刚刚开始,紫水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决定将姚围孜村党支部并入相邻的和平街党总支,通过以强带弱、以城带乡来扭转姚围孜村落后局面。经社区党组织研究,决定采取“五带”:一是从班子上带,让干部振作起来;二是从经济上带,让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起来;三是从管理上带,让人心凝聚起来;四是从服务上带,让群众满意起来;五是从发展上带,让经济状况好起来。
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姚围孜社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带出了团结战斗的强班子;二是带出了和谐稳定的好局面;三是带出了改革试验的新气象。2010年、2011年连续2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先进村街”称号;2011年9月被信阳市文明办授予市级“文明社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