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进一步加强了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教育管理、考核奖惩、激励保障。县财政每年新增400余万元,按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新标准,全面落实了村干部工作报酬,为现职村干部按现行新型农民合作养老保险最高标准办理了养老保险,全部兑现了累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9年以上、正常离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生活补贴,实现了村(社区)运转经费保障“全覆盖”,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积极开展选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达标成效年”活动,认真做好选派干部的日常管理、年度和任期考核、工作协调,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和选派单位主要领导联系选派干部制度,实行项目资金倾斜支持选派干部任职村制度。去年以来,省、市、县直机关31名选派干部共向上申报项目183个,争取到帮扶、项目资金7853万多元,有力改善了“双薄弱村”落后面貌。

培优扶强党员队伍。加大农村党员培育力度,实施“素能提升”工程。县委每年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提高型培训,使之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乡镇党委对其他村干部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使之学会1至2门实用技术,成为学科技的“牵线搭桥人”。同时,把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大规模培训干部之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乡、村党员干部参加科技、农业、农开(扶贫)、社保等部门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活动。去年以来,全县共举办蔬菜、养殖、种植、政策理论等基层干部培训班200多期,培训党员干部5225人次。

激励助推村官队伍。该县采取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实行“多岗”锻炼等方式方法,强化大学生村干部实践工作能力,营造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氛围,健全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机制,激励大学生村干部励志创业和自主择业。先后有21名大学生村干部成功创办了养殖、花卉、茶叶等企业,16名大学生村干部被发展为党员,43人被上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录用。铁铺乡青蓬村大学生村官晋世宇动员家人前往其任职村,投资30多万元创办了养鸡场,通过艰苦创业,年创效益达10万多元。

打造组织“品牌”,提升基层组织创新力

创新是推动组织工作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罗山县委始终围绕基层党建工作大局,打造组织创新品牌,有力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创新力。

突出“争员竞星”,打造创先争优品牌。在全县农村和城市社区党员中广泛开展了以“争当岗位示范员和竞选星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争员竞星”活动。全县有11266名党员参与了该项活动,1460名党员挂牌上岗,9800多名党员制定了服务群众计划,有效破解了农民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发挥作用难的问题,成为创先争优的一个有效载体。省人大副主任李新民、副省长王铁、市长乔新江等省、市领导对罗山县开展“争员竞星”活动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建立健全创先争优工作例会、领导联系点、公开承诺、民主评议等制度,加强创先争优工作督导,确保活动实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党组织和党员共承诺办实事6.4万余件,其中5.6万件已经兑现,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突出“五联双评”,打造联创共建品牌。在全县城市社区中开展了以“驻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党建阵地联建、党员队伍联管、党建经费联筹、便民服务联办、人居环境联创,驻区单位党组织评议社区党建工作、社区党组织评议驻区单位联建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五联双评”活动,推动了机关与社区党组织联创工作扎实开展。罗山县城关镇通过开展“五联双评”活动,先后“联姻”21个驻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建立了“五联”责任关系,在驻区单位与社区之间呈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文明共建、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县直88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还与定级在较好以下的农村党组织建立“1+1”牵手共建对子,通过“联、帮、促、创”,推动了城乡党建互动发展。

突出“规范达标”,打造阵地建设品牌。该县加大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大力实施“阵地达标”工程。今年以来,县财政投入320万元,累计带动投资近1000万元,按照“村级活动场所不低于130㎡、社区活动场所不低于200㎡”的标准,完成了所有乡镇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建任务,对每个新建村级、社区活动场所,县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补助建设资金8万元,着力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为融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培训教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活动阵地。目前,全县已新建高标准村级(社区)活动场所40个,基本实现了全县村村都有规范适用活动场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