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阳

大别山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的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形成的革命精神。“大别山精神”研究组从大别山革命历史的实际和特点出发,总结提炼的“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很好地体现了大别山区的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在创建和巩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时所展现的革命品质、革命意识和革命作风。

信念是动力、信念是旗帜,信念是革命者和人民军队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坚守是实现理想,体现价值的自觉行动和无悔的精神。在白色恐怖和极其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大别山区军民始终坚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数次“围剿”,红军和根据地军民,不畏强敌,以坚忍不拔和威武不屈的精神,同敌人浴血奋战,有效地保卫了根据地、保卫了红色政权,数十万共产党员、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主力红军转出大别山后,奉命坚守大别山地区的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以及中原解放军突围后,罗(山)礼(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顽强的毅力坚守在大别山,成就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星火不灭这一中国革命斗争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可以说,“坚守信念”是大别山军民信念和意志的具体体现。

胸怀全局就要心中装着全中国,心中装着全天下,就要站得高,看得远;胸怀全局就意味着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为了革命的需要和全局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和局部的利益。回顾大别山的革命历史,大别山地区的党及其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常常把全局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1931年7月到9月,蒋介石纠集30万人马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为策应和配合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红四军主力南下作战一个多月,既消灭了敌军,又牵制了敌人原拟派往江西的部分兵力,有效地配合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原解放军在李先念的率领下,坚守反内战前线,用自己巨大的牺牲,为党在东北、华北、华东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刘邓大军更是胸怀全局,从面临的战争实际出发,千里跃进大别山,不仅实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而且成就了世界革命史的一段传奇。刘邓大军这种以局部的牺牲赢得全局胜利的气度,以坚决执行中央战略意图的决心,义无反顾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集中体现了大别山军民胸怀全局的风格和思想境界。可以说,“胸怀全局”体现的是大别山军民的全局观念和奉献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有战斗力;一心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军民、军政团结一心,是创建和巩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条件,是大别山军民决战决胜、无敌于天下、夺取一个个胜利的保证,也是大别山“红旗不倒”的重要支撑。在开创和坚持大别山的斗争中,人民军队用自己的牺牲保卫人民政权和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在战斗的间隙,帮助根据地群众进行生产,至今大别山区仍留有人民军队帮助修建的水渠。徐向前、吴焕先等亲自到学校为孩子们讲课,军队医院积极为当地群众治病。同时,根据地的人民政府和群众,坚持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胜利,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组织根据地民众为军队缝制军装,供应粮食。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1942年,根据地的政府工作人员,宁愿自己饿着,也将自己为数不多的口粮交给部队,保证部队有粮吃。10万刘邓大军的到来,大别山区的群众,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支援部队。这些无不体现了大别山区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同甘共苦的亲密关系,并为战争的胜利和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团结一心”展现的是大别山军民的团结一致、相互支援、同心携手的精神。

勇是一种气魄,一种胆略,一种作风;前锋既是一种追求和坐标,也是一种要求和希望。勇当前锋是心系革命的自觉,是敢于牺牲的壮举,是英勇善战的豪迈;勇当前锋就意味着有更大的智慧,下更大的气力,付出更大的牺牲。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的党和武装力量,常常站在时代的潮头。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11月,是全国最早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奉命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出发长征北上,是最早奔赴抗日前线,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队伍。抗战胜利后,中原解放军(五师)遵照中央的指示,以四望山为中心,坚守反内战前哨阵地,牵制数十万国民党军队不能北调,不仅为党在东北、华北和华东的战略部署赢得了时间,而且率先接受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炮火的洗礼。解放战争时期,陕北、山东战场战斗正酣之际,刘邓大军义无反顾千里跃进大别山,不仅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创造了条件,而且率先对敌实行战略进攻,吹响解放全国的号角。这些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发挥出重要和特殊的作用。可以说,“勇当前锋”突出的是大别山军民甘于牺牲、乐于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

总之,“大别山精神”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和内涵,集中反映了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在大别山区的具体体现。

“大别山精神”是信阳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是我们建设魅力信阳的力量源泉,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精神动力。目前,我们面临着走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这一前人从没有走过的路子。在这条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大别山精神”,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信念不能丢,决心不能改,坚信我们走的路是正确的,是一定能够实现的;要站位高远,从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全面提升魅力信阳建设水平这个全局出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勇”字当头,在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的基础上,不仅要做明白,而且要敢闯、敢试,义无反顾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这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信阳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

(作者单位:市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