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通讯员 张 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十六大以来,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截至2011年,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207.54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7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森林覆盖率34.4%。全市城市绿地面积由2002年的920公顷提高到2011年的3866公顷,比2002年增长3.2倍;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由2002年的1155公顷提高到2895公顷,比2002年增长1.5倍。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2011年,全市I-Ⅲ类水质河段778.7公里,占总监控河段长度的75.8%,南湾、石山口、五岳、泼河、鲇鱼山五大水库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2011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6天,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5%,空气质量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名第一。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十六大以来,全市坚持推进中心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6.3%,比2002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7%。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4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近80平方公里,县城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至4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不断加快,2011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快速扩张至147.66亿元,占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的56.8%。新区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11年年底,羊山新区建成道路80公里,新增城区面积11平方公里。百花园区域九大公共建筑相继落成,“一轴、三组、三带、三环、三节点”总体景观骨架全面拉开,行政文化中心、金融商贸、高铁站区、休闲度假组团布列有序,一座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城屹然崛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农村改革试验,结合土地整理等项目,因地制宜撤并“偏、远、小”自然村,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截至2011年,全市在建新型农村社区达693个,22万农村人口转为市民。“六城联创”成果丰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相继获得中国创业之城、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殊荣,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信阳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升。

【编后】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信阳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十年,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巨大成就来之不易,是信阳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更是850万信阳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当前,全市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特别是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人均水平与全国、全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经济结构中存在的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的问题仍没有根本扭转;县域经济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明显,财政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只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为统揽,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万众一心、真抓实干,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十二五”确定的宏伟目标,谱写魅力信阳发展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