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瑞
有句俗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实官场也是一样——铁打的官府流水的官。古往今来,一个官员很难在一个地方一直干到退休后才告老还乡的,多是在甲地干上若干年后便调到乙地再调到丙地任职,或升迁到上一级官府履新。而这些官员在调离时,携带什么东西走,带多少东西走,常常是衡量其是否清廉还是贪婪的一块试金石。历代清官廉吏离任时,总是两袖清风,公私分明,一尘不染,“去时还似到时贫”,从而留下了诸多感人的佳话:明代宣德年间,况钟任苏州知府时,勤政爱民,整肃吏治,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深为百姓拥戴,尊之为“况青天”。明正统六年(1441年),况钟任期届满,调离苏州赴京时,当地上万名百姓及下属前往府衙前相送,谁都舍不得他离开,一些人还拿出黄金、珠宝及丝绸相馈赠。可况钟不仅一一谢绝拒收,还深为百姓及下属这番盛情而感动得泪流满面,并即兴赋诗抒怀:“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仕民相馈送,马前洒泪注水泉。”
无独有偶,清代康熙年间,清官杨由任山西山阴县令三载,性仁慈,肯为老百姓办实事,颇有政绩,口碑甚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任职到期后回归故里,离开山阴那天,吏民纷纷相送,众人依依不舍,一时哭泣声不绝。有位诗人当即赋诗称赞道:“归囊不著一钱行,三载真留慈父名。落得小民几多泪,包将归去做人情。”老百姓送给清官杨由的是一包眼泪,就拿它转送给你故乡的亲人吧,这是多么宝贵的礼物啊!
与此相反,历代贪官不仅在任上贪得无厌,拼命中饱私囊,“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且还借离任时再大捞一把。清咸丰年间,镶黄旗人明绪任甘肃按察使,贪腐成性,几年间便积累了巨额财富,为便于收藏运走,他不时将银钱、珠宝等送到当地金铺兑换成黄金。咸丰八年(1858年)他奉调离任时,一次就从金铺兑换黄金三千余两。可即便如此,明绪并不满足,仍借母亲去世之机,厚着脸皮向人哭穷,称自己这次离任回京,路途如此遥远,原准备的盘缠远远不够花,更何况回京后还有各种花销(指行贿送礼);又赶上母亲刚去世,安葬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属下官员明白他的意思后,只好以悼唁其母亲之名,先后筹集到一万四千余两白银送给他。明绪这才心满意足地启程回京(以上详见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全史·清官史·贪官史》)。对于如明绪这样的贪得无厌之徒,老百姓无不怨声载道,有人作诗这样讥讽道:“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指府库里的银钱)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诗中一“丰”一“空”,对贪官们疯狂敛财的丑恶嘴脸,真可谓刻画得入木三分。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现今各地官员(或称领导干部、公务员)的升迁、调动,同古时多有相同相通之处,因为一个官员不可能在某一地方干上一辈子,只是现今官员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和经组织人事部门严格的考评筛选,素质比较高,事业心亦比较强,大多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离任,两袖清风,公私分明,一尘不染,不会借工作调动之机捞钱发财,这当是现今干部队伍的主流。但是,十个指头并不一般齐,当下也确有极少数为官者,借调动之机,不仅敢于“笑纳”别人馈赠的大量银钱和贵重礼品,甚至还敢于明目张胆地将原单位的“座驾”带走,开公车私用的恶劣先例,岂非咄咄怪事!据媒体报道:湖北省广水市近十多年来,大凡有干部调动升迁离任时,便会将其原先使用的轿车也一并随行带走。有的官员甚至为了占用好车、新车,在得知自己工作即将变动之前,便有意用公款购买高档轿车做好准备。如此离任官员公开占用公车之腐败怪象,在该市已不是一例两例,三例五例。也不是一两年、三五年前才发生的,而是已经延续了十多年,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及清廉官员的强烈不满。两年前,当地五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就曾联名提案,要求市政府抓紧追回离任干部被带走的公车,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可如今两年过去了,仅有8辆公车被追回,另外还有20辆公车仍被离任官员所占用,且至今也无一人被问责(详见10月12日《报刊文摘》)。
众所周知,某官员在广水市有资格享受公车出行的待遇,他调到另一地方工作,当地也毫无疑问要为他配备“座驾”,这是明摆着的事实,而这些在广水离任的官员,之所以还要把原公车带走,其目的就是想据为己有,一人独占两辆公车。而这些被带走的公车,名义上虽然还姓“公”,但实际上已归其家人或亲友所使用,这不是明目张胆地以权谋私、变公产为私产的违法行为吗?这与贪污受贿又有何区别呢?这样的官员如不被问责查处,其占有的公车如不被追回,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又何以能够消除?
当然,广水市一个个离任官员将公车占为私有,除了其本身属违纪违法行为外,还与当地官场的环境气候不好密不可分,也与监管部门管理干部不严不力、工作严重失职大有关系。试想,如果若干年前,某离任官员头一次随意将公车带走变为私车,监管部门能及时进行查处,将公车追回,并给当事人必要的处分,愚以为以后这类“公车私有”的乱象是断然不会再发生的。就此事而言,对干部错误的宽容、厚道、大方,实际上是对这类干部的坑害,其于己、于革命事业都是十分有害的。前车之鉴,举一反三,但愿广水市这类公车腐败案件永远不再发生,也愿我们自诩为“人民公仆”的离任官员都能像古代清官廉吏那样,严于律己,公私分明,“归囊不著一钱行”,两袖清风去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