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通讯员 张 君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
十六大以来,全市“普九”教育成果得到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小学由2002的3065所调整到2342所,普通中学从2002年的405所调整到379所,进一步优化了中小学布局,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末,全市普通高中72所,在校生17.75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7.74万人;招生规模从2002年的4.2万人扩大到2011年的6.09万人。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加快。普通高等学校由2002年的2所发展到5所,专任教师人数由907人发展到3106人。2011年末,全市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63万人、1.50万人、5.46万人,分别是2002年的3.0倍、5.8倍和3.5倍。成人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在校学生数均有较快增长,学校规模呈现逐年扩大之势。教育投入不断加大。2011年,全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58.99亿元,比2002年增长5.4倍,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达57.87亿元,比2002年增加48.93亿元。
公共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全市成功应对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51个,其中村卫生室3503个;卫生技术人员17789人,比2002年末增加438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873人,注册护士5323人,分别比2002年末增加1727人和2337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881张,比2002年末增加6094张;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9人,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床位数达到2.6张,分别是2002年的1.2倍和2倍,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项目,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遍布全市城乡,为全市人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2011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23个,综合档案馆11个,群艺馆、文化馆18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87.4%;电视台1座,教育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0%。县级以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1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2个,省级保护名录18个,市级保护名录98个。文化演出活动丰富多彩。大型现代豫剧《茶乡月明》喜获文华演出奖,具有信阳特色的灶戏、豫南花鼓灯、嗨子戏广受好评,大型历史剧《开漳圣王陈元光》在河南、浙江、广东等地累计上演超过20场并即将赴台湾演出,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播出“信阳民歌”节目48个,成功举办了“民歌飞扬·唱响信阳”大型广场系列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等。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2011年末,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0枚。人均体育场面积达0.58平方米,常年锻炼人口达到260万人。连续三年举办了“信阳毛尖·龙潭杯”全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四届“黄河杯”全国业余围棋大奖赛、河南省首届“迎重阳”三山同登群众登山健身大会、第十届豫南八市羽毛球邀请赛等大型体育赛事。群众健身运动发展迅速。公园、休闲广场、各住宅小区的健身广场成为广大市民锻炼的好去处,各社区组织的舞蹈队、秧歌队等团体为群众广泛加入体育锻炼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科技进步助推发展
2011年末,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54130万元,比2002年增长13.9倍。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8584万元,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的52.8%。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4125人,比2002年增长1.4倍;其中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1944人,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的47.1%。全市拥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5家,市级6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5个。2011年共有56个科技项目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推广科技优秀成果项目30项,申请专利488件,授权专利390件。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36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9.1个百分点。电子产业园从无到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集聚,改变了信阳高技术产业以医疗制造业为主的格局,填补了全省高精密液晶生产的空白,成为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