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提起浉河区的七里棚,老信阳人都知道,那里就是城市的蔬菜基地。然而,今日的七里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不仅60%以上的菜农有了自己的“产业”,而且全村菜农已经全部成了市民。提起今日的生活,已经81岁的菜农郑天义告诉记者,他做梦都没有想到,如今自己也能天天逛马路、到公园锻炼身体。

七里棚村,原来就是浉河区近郊五星乡的一个菜队。改革开放前,村民基本上以种植蔬菜为业,全村菜农年收入也只有几百元。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原来这个以蔬菜为业的菜队,如今已经变成了中心城区的“卫星城”。10月26日,记者来到浉河区五星街道办事处,去寻找昔日的七里棚村。随行的办事处的郑委员告诉记者,如今,七里棚村已经改成“七里棚社区”了。走进七里棚社区,只见一条宽6米、长2300米的柏油马路直接映入记者眼帘,马路两边,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三层“小洋楼”。郑委员告诉记者,现在,社区里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他说出了一组数据:去年,社区投入近300万元,新修了2000多米的“七里棚社区大道”。另外,还投资40万元,对社区原有的水塘进行全方位的彻底清淤改造,并将大塘改造成“休闲绿色山庄”,即塘内养鱼垂钓、塘前开“农家饭庄”,从而逐步成为中心城区的“后花园”。

在七里棚社区,记者遇到了刚刚帮着侄子办完喜事的方炳国。方炳国,今年50岁,说起从菜农到市民的变化,他感慨颇多。他告诉记者,以前这里都是泥巴路,拖拉机都进不来。最早自己家住的是两间平房,居住面积不到50平方米。而现在不仅住上楼房,而且楼上楼下共有260平方米。他说,自从不种菜后,办事处就引导他们搞些商业经营,他们自己也搞起了小工程。去年,他还买了辆小轿车。如今,村里的乡亲们也都不种菜了,村里有一部分人跑运输,有的开农家饭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社区里的健身广场有跑步机、双杠等健身器材,还有近千平方米的公共绿地,现在的社区真是环境优美、生活美好、家庭和睦。

郑委员告诉记者,目前,七里棚社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保率达100%。同时,办事处依托社区广泛开展就业再就业及劳务输出活动,如今已安置失业人员112人,输出劳务人员100余人。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可以领到70元的养老金。整个社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406亿元,集体纯收入1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