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刚 王亚玲

当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春风吹进中原大地时,罗山农村商业银行果敢地抓住时代机遇,孜孜以求,在改革中追求发展,在发展中实践改革,播种绿色希望,收获金色辉煌,在广袤的“三农”大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走出了一条化茧成蝶的嬗变之路。

10年来,罗山农商行积极投身自身发展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走在了全市农村金融改革的前沿。2006年,罗山县农村信用社作为全省第三批102家试点县级农信联社,由两级法人改制为县联社一级法人;2007年,罗山县信用合作联社以3113万元央行专项票据兑付为契机,努力消化历史包袱,各项业务实现快速发展;2009年,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罗山农村商业银行被国家银监会批准正式成立,实现了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目标,各项工作取得了质的飞跃。截至2012年9月末,各项贷款余额29亿元,是2002年末的6倍;各项存款余额达40亿元,是2002年末的6倍,存、贷规模增长均居辖内金融机构前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先后开通了同城清算、联行汇总、大小额支付、农信银等结算系统,实现了全国汇总、实时到账。尤其是“金燕卡”的发行和ATM、POS机具的布放,彻底打破了结算难和汇兑难的“瓶颈”,为广大客户带来了便捷服务,社会形象大幅提升。

一直以来,罗山农商行根植于农,立行为民,紧密结合地方党政关于“三农”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适时调整信贷投向,突出信贷支农重点,倾力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普惠型服务支持基础农业发展。该行一方面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扎实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扶贫小额贷款,使支农贷款投放总量逐年增加,农户贷款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今年9月末,农户贷款余额达23.3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1%,比2002年末增加20.24亿元。另一方面,为了将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农户,罗山农商行主动无偿承担了各项涉农财政补贴代理发放工作,累计代理发放资金4.23亿元。

结构型服务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罗山是一个农业县,农产品丰富,是粮、油、茶的重要产地。由于县域内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环节分散,产品深加工能力低,不能品牌化,附加值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个环节不能相互协调合作,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罗山农商行及时调整农村信贷投向,突出满足现代化规模农业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和各类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有效发挥信贷资金的催化作用,支持和引导农民从事多种经营,以阳光信贷扶持一批特色农户,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色的产业结构特色,发挥小区域资源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信贷”、“公司+合作社+农户+信贷”的模式,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16亿元,重点支持了经营状况良好、发展潜力突出的茶产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种植及家禽养殖业。

创新型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在做好传统产业信贷服务的同时,该行着力加大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积极推行林权、茶权抵押贷款业务,全方位拓宽小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加强与专业担保机构的合作,推行小企业信用共同体贷款,将传统的点对点贷款营销变为批量贷款营销。三是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先后向罗山县鑫沐元茶叶专业合作社、罗山县龙山乡丰润瓜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罗山县楠杆镇盈旺良种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授信2.8亿元,贷款余额达1.9亿元。四是积极筹组发放银团贷款,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品种单一、单一客户贷款额超资本金比例的融资难问题。先后向淮河林业有限公司、灵山茶业有限公司、永强粮业有限公司等40余家重点企业累计发放各类贷款6.51亿元,贷款余额达2.97亿元,其用途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及时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有效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