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息县县委书记 余运德
通过对“新九论”文章的学习思考,结合息县实际,我们将持续转变领导方式,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实现全方位转变和提升;继续坚持“四个重在”,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方法,突出重点,深入实践,真正做到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奋力谱写息县改革发展新篇章,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
一、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加快工业腾飞
开放招商具有“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综合带动效应。从县情来看,息县作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招商引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的主要抓手。我们将抢抓机遇、承接新一轮的产业大转移,使息县工业发展不落后、不掉队,舍得下力气,采取超常规的方法来招商引资。一方面,采取县级领导干部带头招商,使县四大班子成员人人身上有指标、有任务。另一方面,继续实施“四个一”招商行动,明确一个方向,瞄准一个地方,派驻力量,集中攻关。
二、着力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产业集聚区是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又是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一要学习工业。在全县掀起学习工业、研究工业高潮,增强支持和服务工业的能力。与高校、发达地区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充分发挥职教中心作用,培养一批懂工业的领导干部、会做企业的老板、懂管理、懂营销、懂财务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为息县工业腾飞奠定坚实基础。二要理顺体制。将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内的村组全部纳入集聚区管委会管辖,明确集聚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责、权、事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建立精简高效管理运作体系。三要推进项目。以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制度为保障,明确职能部门职责,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集聚区与市级职能部门的“直通车”,加强服务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开辟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着力破解资金、土地、办证等难题,为集聚区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着力抓好城东新区建设,提升息县形象
城东新区关系到我县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品位,必须要高标准启动,稳步推进。一要高标准规划。着眼长远,高起点、高标准,以人为本,低碳环保,自然和谐,要注重展现息县历史文化特色,按照精品县城的要求来打造。新区与旧城要形成互补,与产业集聚区相融合,形成和谐的统一体。二要加快融资平台建设。以省百亿城乡筹资建设计划为契机,积极与省发改委、财政厅、农发行等部门协调对接,运用市场运作方式来吸引资本进入,开辟新的筹资渠道,推动城东新区建设。三要积极进行前期土地收储工作。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乡、村两级组织的作用,进行整体大面积的收储。同时,要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
四、着力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助推农村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必须按照“32字”方针,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要科学规划,配置产业。邀请省内外有资质、有经验的规划单位进行规划,让群众参与,征求意见。二要创新思路,依靠群众。充分研究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激发农民群众投身建设的积极性,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实施。三要搞好示范,辐射带动。加大城郊乡新铺社区、孙庙乡范楼社区、路口乡澺河社区等3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的建设进度,率先突破,通过示范引导、由点及面、带动全局,尽快实现全覆盖,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四要加强领导,合力支持。采取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各联系一个示范点,县有关部门联系帮扶等方式,科学规划、整合项目,高点起步、积极推进,全力打造示范点,加快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五、着力抓好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关注民生、构建和谐。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要认真办好惠民实事。全力扩大城市困难企业职工养老、农村养老等弱势群体养老保险覆盖面,把现有的政策用好、用足,让全县城镇和农村居民最大限度享受到国家惠农政策,解决养老问题。二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重点加快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三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积极践行“四家工作法”,认真开展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风险评估和信访评估,全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抓好各级领导干部接访,加快乡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幸福息县、和谐息县,努力开创“中华第一县”建设新局面,以强县富民的实际成效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