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通讯员 张 君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六大以来,全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正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2.01亿元,投资规模比2002年增长了10倍,年均增长30.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一个时期。投资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8.0%上升到2011年的83.6%,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02年的3.0:12.6:84.5调整到2011年的5.0:25.7:69.3。基础设施投资投入加大。2011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4万公里,位居全省第二位,信阳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沪陕高速、大广高速、石武高铁信阳段相继开通,华豫2×66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建成投产,五大灌区技改和94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完成。淮息、淮固高速公路建设、明港机场军民合用项目、宁西铁路信阳段增建二线工程、出山店水库、信阳工业城泛蓝电子工业园、西气东输二线南阳——信阳天然气等管道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十六大以来,随着信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由2002年的56个增加到2011年的229个。2011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64.50亿元,比2002年增长24.9倍,年均增长43.6%。商品房施工面积1437.74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16.3倍;商品房竣工面积707.36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20.5倍;商品房销售面积480.01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20.4倍。开发领域由商品住宅向商业广场、会展中心、高档写字楼、星级酒店等大型商业地产延伸,城市档次大大提升。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十六大以来,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扩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11.95亿元,比2002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17.0%。其中,全市个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零售额达317.41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2.0%,个体经济已成为全市消费品市场的“半壁江山”。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以住宅、汽车、通信等为主的消费品热点基本形成,金银珠宝、家电音响等商品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方式呈现出由温饱型、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的趋势。2011年,全市汽车类实现零售额高达8.12亿元,通信器材达0.83亿元,金银珠宝、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达1.33亿元和9.41亿元,均比2002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商业市场蓬勃发展。近年来,一大批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西亚和美、银座商城、大商新玛特、天润广场、千盛百货、沃尔玛等一批大型零售商场、超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消费品市场焕发出新的生机。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改革开放后,信阳对外经济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信阳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6.5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7.7倍,年均增长50.1%。其中,出口总额达1.7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1.5倍,年均增长32.3%;进口总额达4.80亿元,比2002年增长173倍,年均增长77.4%。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2011年,全市外贸依存度上升到3.3%,比2002年提高2.8个百分点。区域交流与合作全面加强。2011年,全市利用外资扩展到17个国家和地区,与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36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在信阳投资落户,大大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