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司宣
“终于盼到结果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拿到劳动仲裁书的平桥电厂职工代表激动地对市司法局的法援律师说。
去年此时,这1131名职工还在为企业拖欠自己的“五险一金”等款项着急上火,甚至想采用上访、堵门等极端手段。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雷丽萍闻讯,立即指示:把此案作为法律援助重点办理的案件,从全市选派8名优秀律师组成律师团,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经过一年的努力,信阳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于10月15日作出裁决:1131名职工共获得安置费、企业年金、赔偿金等共计100152270.46元。
借助法律援助保障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赢回了自己的尊严,这1000多名职工是幸运的。可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又何止这1000多人?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稳定的效果,市司法局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构建最完善的援助网络
“我们司法局一直在努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把更多的困难群众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在更多的事项上得到法律援助机构的帮助。”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雷丽萍这样说。
为了让更多贫弱者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市司法局不断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建立了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条件、事项范围、案件补贴“三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在《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受案范围基础上,将与民生有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全面完成了法律援助“两室一点”建设,全市规范化法律援助接待室和值班律师办公室建设率均达到100%。推进了监狱劳教所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规范服刑人员申请法律援助的程序,畅通服刑人员寻求法律援助和表达诉求的渠道,维护和保障服刑人员权利。
目前,全市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全部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法律援助站,并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委、残联等组织设立法律援助受理点和联络点308个,聘请法律援助联络员2077名,法律援助覆盖人群达到340万人,覆盖率达到40%。在全市形成了以法律援助中心专业机构为主导,有关维权部门共同参与,上下一致、纵横协调的法律援助组织网络,法律援助案件办理数量年年递增。
为了拓宽法律援助服务范围,市司法局还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为契机,在本市驻军、武警支队、人武部设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指派专门的法律援助律师为联络员,帮助军人军属解答法律咨询,不定期举办涉军法律讲座,宣传法律知识。先后出台了部队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职责”、“咨询接待”、“案件办理流程”、“定期联席会议”等规章制度,对涉军案件统一放宽援助标准,对涉军案件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承办。去年以来,全市接待军人军属来访咨询480人(次),“法律援助进军营”活动现场咨询623人(次),办理军人军属法律援助案件28件,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得到了驻信部队、地方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提供最便捷的援助方式
残疾人杨某来到市法律援助中心出示了《法律援助联系卡》,请求帮助追讨工伤医疗费,工作人员不再审查其他证明材料,马上为其指派了律师,因地制宜推出了各种便民措施。
持《法律援助联系卡》免除审查经济困难条件的做法,是市司法局近年来推出的一项便民措施。近年来,该局结合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的“让人民满意”活动,向法律援助重点对象宣传法律援助的无偿性、法律性和服务性,并利用干警走村入户的有利时机,收集老年人、农民工、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姓名、住址、电话等资料,建立困难群众资料库,并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持卡人员一旦发生纠纷,权益受到侵害,可以直接向市、县(区)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如今,手持法律援助联系卡的困难群众已经有21万人,普通百姓享受法律援助的服务渠道更加畅通。
“没想到一个电话就把我的难题解决了,真是太方便了!”淮滨县台头乡的张老太拉着专程登门为她讲解法律疑问的司法局工作人员,乐得合不拢嘴。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市司法局在全市各县(区)开通了“12348”法律援助热线,由专人值班接听、解答群众的法律问题,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承诺时间内电话通畅,为群众无偿提供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政策宣讲、法律援助在内的各种法律服务。仅淮滨县的“12348”法律援助热线一年就接听来电咨询723人(次),接待来访群众咨询共598人(次),真正成为老百姓贴身的法律顾问、司法行政机关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窗口。
“12348”热线工作人员严格实行“一次性告知”、“首问责任制”、“信息反馈”等工作制度,对电话里难以解答的疑难问题向当事人说明情况、登记在册,并另约时间安排专人予以解答。对确需上门服务的事项,经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批准后,派工作人员及时上门提供服务,为群众特别是残疾人、孤寡老人提供了方便,使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法律服务。在接听电话过程中,遇到可能引发突发性、易激化的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积极协调司法所、社会矛盾调解中心等有关部门及时参与,加强调节疏导,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打造最温暖的民生工程
“既然群众找到我们,就说明事件复杂、困难重重,维权的事再难、路再远,也要替受害者追讨属于他的人格尊严和每一分赔款!”,每当到法律援助中心接访前来求助的群众,市司法局局长雷丽萍总是这样鼓励和鞭策工作人员。而作为维权先锋的他们也正是因为坚定了“司法为民、坚持不懈”的信念,把困难群众的事儿摆在心中第一的位置,才真正把法律援助工作做成了“暖心工程”。
今年1月,肖店籍农民工高某在鄂尔多斯某建筑工地务工时从高处摔下致高位截瘫,经过近一年的治疗无好转,下半身截瘫已不能坐立。两次大型手术已耗资十余万元,而建筑工地却与其签定了一次性赔偿2300元的协议后便不再过问。接到受援人亲属的申请后,市司法局及时为该农民工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与承揽该工程的建筑公司取得联系后,立即奔赴其总公司所在地北京,经过艰难的谈判协商,最终达成一次性赔偿高某20万元的工伤赔偿协议。像这样“跨省千里维权解困”的精彩故事在我市法律援助机构中常常上演。
为了引导法律援助人员选择对受援人最有利的方式解决纠纷,对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法援律师尽量采取调解方式结案,减轻受援人诉累。
去年9月,王某为同村的陈某建造房屋时遭电击死亡,其亲属向县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援助,承办律师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后,并不断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安抚当事人的情绪,多次与双方沟通,最终以调解方式结案,使当事人避免陷入讼累,以最快的速度拿到赔偿款,缓解了经济困境,也让受援人切实感受到法援机构真心为民的良苦用心。
为了做到应援尽援,使法律援助工作真正做到“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市司法局集中开展法律援助“进村入社区”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使权利的观念。健全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咨询接待、案件指派、档案管理、岗位目标责任、量化考评等各项工作的考核制度,推进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开展。聘请大学生村干部为法律援助志愿者,并在法律援助机构指导下参与法律援助宣传、案件调解等业务工作,努力使法律援助惠及农村、社区千家万户。
真心为民的付出总能收获群众的感激与各级党委、政府的褒奖。“有困难,找法援”的观念已经深入信阳困难群众的心中,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也先后全省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示范岗和市十佳政法单位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