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通讯员 张 君

农业基础不断加强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十六大以来,信阳农业先后克服各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跨越发展取得了实质性成效,进一步夯实了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播种面积多年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连续5年超百亿斤,2011年达到115.94亿斤,分别占全国、全省的1/100和1/10,我市因此成为全国18个产粮超百亿斤的大市之一。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增长。2011年,全市生产油料55.85万吨,肉类58.82万吨,禽蛋24.3万吨,水产品23.56万吨,分别是2002年的1.7倍、1.2倍、1.5倍和2.9倍。高效作物产量较快增长。创造性研发了信阳红茶,2011年全市茶园面积由2002年的30.51万亩扩大到180万亩,年均增加16.6万亩;茶叶总产量达4.78万吨,比2002年增长4.4倍,年均增长20.6%;板栗产量18.49万吨,比2002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10.5%;水果产量12.65吨,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2.0%。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华英农业成功上市,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居全省第一,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到510.48万千瓦,是2002年的1.9倍。

工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十六大以来,全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探索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2011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562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8家;工业化率提高到33.9%,比2002年提高9.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升级。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5.88亿元,比2002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1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0.0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7.5%,比2002年提高24.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7.56亿元,实现利润70.17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2.4倍和23.7倍。形成了食品、纺织、木材加工及木、竹、藤等制品业、医药、建材、钢铁、机械制造、电力等支柱产业。2011年,全市支柱产业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0.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6.4%;从业人员16.91万人。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3.9亿元,同比增长51.2%,占全市比重的61.0%;实现利润总额34.5亿元,同比增长52.8%,占全市比重的49.2%。市中心城区以高端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造船、服装、陶瓷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集聚,信阳电子产业园正在崛起,国际家居小镇落户信阳,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工业产品规模快速扩张。2011年,我市生产大米381.67万吨,比2002年增长2.9倍;生产小麦粉140.90万吨,增长12.7倍;生产食用植物油21.35万吨,增长4.9倍;生产精制茶4.03万吨,增长9.5倍;生产纱4.77万吨,增长3.0倍;生产中成药5952吨,增长2.6倍;生产水泥722.40万吨,增长4.4倍;生产生铁242.47万吨,增长3.6倍;生产钢材273.36万吨,增长3.8倍;生产日用陶瓷25926万件,增长9.7倍;发电88.6亿千瓦时,增长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