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林 晖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水利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努力构筑防汛钢铁长城的十年,29.4万公里堤防捍卫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福水润泽希望田野的十年,农田水利建设为全国粮食夺取“九连增”保驾护航。

这是涓涓清泉流入百姓心田的十年,亿万百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伴随盛世兴水的伟大实践,我国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成为华美乐章的主旋律。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

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成为十年兴水的总目标。

十年来,我国解决了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11年的63%。

“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着力点,也是水利全行业的实际行动。

百姓利益放心间,一枝一叶总关情。十年来,我国建成各类供水工程近百万处,大规模开展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发展农村水电,基本解决无电乡村用电问题。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护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来,我国努力构筑防汛钢铁长城,因灾死亡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1.17万亿元。

十年来,我国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初步建成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提高水利支撑和保障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需求与水资源短缺矛盾十分突出。对此,我国坚持统筹兼顾,防汛与供水并重,不断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全面提升水利支撑和保障能力。

十年来,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加快。以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工程措施和防汛预警预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形成。同时,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不断完善,“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将逐步形成,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能力增强,污水处理回用、雨洪水利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进。

十年来,全国新增供水能力600多亿立方米,总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立方米,确保了粮食主产区生产安全以及缺水地区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需要。

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一方面用水粗放浪费严重。对此,中央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三条红线”。

十年来,全国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225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1,实现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

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开发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从粗放低效向节约高效,水资源宏观配置能力不断增强……水资源管理转变折射了新时期中国治水思路不断发展。

坚持人水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十年来,我国大力恢复绿水青山。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累计保水6600亿立方米,相当于17个三峡水库的库容量;全国年均减少土壤侵蚀15亿吨;黄土高原长城沿线风沙区遏制了“沙进人退”势头;基本完成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近期治理任务;实现黄河连续13年不断流。

一方面加强山川治理,一方面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是新时期中国治水思路给出的答案。

农村水电的发展就是这种思路的生动注解。我国农村水能资源丰富,科学、合理地开发对山区百姓奔小康有现实意义,也对保护森林有益。

2003年,我国启动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国家补助建设小水电站,低价供电给农民,农民用电做饭、取暖,不再砍树烧柴。截至2011年底,累计解决了120多万农民生活燃料问题,保护森林面积500万亩。

十年来,我国农村水电累计发电量达13908亿千瓦时,对节能减排做出重要贡献。

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年来,直面体制不顺、主体缺位等制度性难题,全国共建立乡镇或流域水利站2.6万个,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7.8万个,以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专业化服务队伍“三驾马车”为主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除此之外,我国还在一系列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

——由“多龙管水”到“一龙管水”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截至2011年底,全国76%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统筹配置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水,整合水利、供水、排水与污水处理等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全国大中型水管单位改革基本完成,700多万处小农水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中央财政建立奖补激励机制,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适当补助。

——农田水利探索建立“规划依托、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新机制,2011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163亿元,是2002年的4.12倍。各地组建水利投融资公司,初步形成公共财政投入为主、金融支持和社会参与为补充的水利投入机制。

——22个省区市出台水价管理办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成效。

十年来,我国紧紧围绕关系水利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水利改革发展的生机不断迸发、活力不断增强。

“今后,我们将着力深化水利改革,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投资机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夯实水利长远发展基础。”陈雷说。

(据新华社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