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通讯员 张 君

十六大以来,在中央一系列宏观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全市上下的奋力拼搏下,我市在底子薄、发展水平低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

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十六大以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连续突破500亿元、800亿元、1000亿元大关,一举跃上1200亿元的台阶,由2002年的306.3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257.6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2.1%,其中连续四年保持13%以上的较快增速,即使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保持了12.0%的增速。三次产业全面发展。2011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30.05亿元、523.61亿元和404.0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73.0%、2.7倍和2.0倍,年均增长6.3%、15.6%和13.0%。

人均生产总值连创新高。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4031元,连续突破5000元、10000元、20000元大关增加到2011年的2060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1.8%。按当年汇率计算,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不足500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3000美元以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财政实力逐步增强。十年来,全市财政预算收入由2002年的不足10亿元扩张到40亿元以上。2011年,信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4.33亿元,比2002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18.3%;其中税收收入34.30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77.4%。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201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2.80亿元,比2002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24.8%,全市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得到了明显加强。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重要抓手,全力打好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攻坚战,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68.7%提高到2011的73.7%,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自2008年开始全面超过一、三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24.8%提高到2011年的33.9%,经济发展逐步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拉动型过渡,工业已逐渐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行业稳步发展,信息服务、快递等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