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 咚

今年的十一假期,笔者没有逛商场、进景区,只是每天骑车到郊外小河边钓钓鱼、散散步。尽管有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诱惑,但因担心堵车没有驾车外出。虽然收获不大,但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倒也惬意。

眼下,像笔者这样在假期不是到热闹的景区观光,而是选择在附近环境优美的野外休闲放松的人越来越多。可是,一到长假,特别是黄金周,景区仍然人山人海,一些热门景区游人数量甚至超过最佳接待量几倍。媒体报道的“长城上看不到脚”、“沙滩上看不到沙子”丝毫不夸张。尽管有些游客发誓“下次再也不来了!”但是谁敢说以后没有其他人“重蹈覆辙”呢?

前一段,媒体像以往一样纷纷对黄金周进行盘点,除了“热数字”之外,更多的是“冷思考”。《新京报》发表了题为“黄金周要怎么‘幸福’?”的文章,提出让中国人的休假更幸福一点、从容一点。《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评论指出,黄金周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放假模式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人多的问题,主要是存在结构性的休闲障碍。要引导市民从“到此一游”到安心度假,让旅游从集中赶集变成分散憩居。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不少网友抱怨,明知道“扎堆旅游”的后果,但如果不在长假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哪还有其他的时间呢?在很多人眼中,放假就是要旅游,旅游就要游览名胜古迹。既然在现行的度假制度下,集中出游带来的景区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暂时无法避免,人们只有避免从众心理,合理安排自己的假期,才能使假期过得安心、舒心。

网上流行着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所谓的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了的地方跑到别人待腻了的地方走走、看看。”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说法,说明人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并不十分了解,因为自己厌倦的地方,在别人眼中却是新鲜的。

谁也不敢说对自己的城市了如指掌。假期中到博物馆看一看,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城市有着那么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到郊野公园野炊、露营,那种真正融入自然的快乐是在水泥森林中的人们无法感受到的。

人们平时忙着工作,放假正好可以做自己喜欢而平时没有时间做的事情: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精彩的电影、下厨为家人做一道拿手的好菜、与朋友小聚。总之,要让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和愉悦。要知道,名山大川跑不了,何必都挤着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