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党的十七大以来的5年,是我市大上水利项目加快水利建设的5年,是抢抓机遇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5年,也是信阳水利科学发展谱写华章的5年。5年来,全市各级水利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认真贯彻新时期中央水利方针,抢抓机遇,奋力推进水利大市向水利强市新跨越,以惠泽民生的情怀和智慧的汗水铸就了信阳水利事业的新辉煌。

防汛抗旱减灾兴利

5年来,信阳水旱灾害交替发生。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2009年汛期部分沿淮地区和市区乡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2010年7月16日我市淮南山区部分城镇发生了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2009-2012年持续4年发生严重干旱。面对频繁灾害,全市水利系统和各级各有关部门协同作战,奋力抗灾,取得了防洪抗旱斗争的重大胜利。5年来,全市水利工程实现防洪减灾效益137.18亿元,抗旱灌溉供水31.68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474万亩,“大雨大灾”得到缓解,“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有效解决。

重点工程夯实基础

5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47.48亿元。先后完成了190座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恢复防洪库容16.9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6.49亿立方米。南湾、鲇鱼山等5大灌区累计实施了36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恢复)灌溉面积3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0万亩,年增产粮食1.2亿公斤,节约水量2.4亿立方米。治理淮河干流和重要支流以及堤防险工107处,主要河道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为全市防洪安全筑起有力屏障。

农田水利保粮增收

5年来,我市4次夺得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并被省政府授予“红旗渠精神杯竞赛20年获杯15次以上先进省辖市”称号。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9.97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70.2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61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为信阳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生水利润泽民心

5年来,我市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市委、市政府连续5年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列入全市年度重点工作,兴建供水工程339处,解决了154.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先后对居住在淮干滩区十年一遇水位以下的10282户居民35503人实施了迁移安置,彻底解决了洪涝之忧,实现了安居乐业。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力度不断加大,5年累计发放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6.63亿元,惠及水库移民22万人,完成水库移民区项目建设投资2.19亿元,有效地改善了水库移民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生态水利富民惠民

打造秀美山川,增辉魅力信阳。信阳水利人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通过生态水利建设,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变成了青山绿水,美了家园,富了百姓。5年来,我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1.4平方公里,改造坡耕地12.4万亩。加强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城区浉河段、罗山小黄河、淮滨东西湖、商城陶家河、新县潢河城区段和潢川潢河城关段等流经市区和城镇的河道形成了一道道穿城而过的靓丽风景。积极推进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建设,对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进行了技改,改善和新增水电装机2.89万千瓦。

过去5年,信阳水利成绩斐然。市水利部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紧密结合信阳实际修订完善了《信阳市水利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估算总投资496.66亿元,为信阳水利未来10年的发展绘就了新蓝图,开启了新征程。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全市水利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央和省、市水利工作的总体部署,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不断开创我市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当好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全面提升魅力信阳建设水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