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娴

减负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为中小学生减负喊了二十多年,各省市纷纷出台减负政策,然而执行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越减学生负担越重的趋势。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是不争的事实,但至今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他们的书包是越来越重,课外班是越报越多,暑假也成了中小学生的第三学期。

笔者朋友家7岁的孩子,每周除了周末能休息一天,其他的时间不是在学校上课,就是在课外班开小灶,弱小的孩子在完成学校的课程之外,共上了奥数、英语等8个课外班,整日里的奔波,孩子也是疲惫不堪。

减负,顾名思义就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不只是简单的减少作业量,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各地教育部门都在为学生减负忙碌,当真的没有了抄抄写写的作业,家长们又开始了不安,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由此引发了校内减负、校外补课屡禁不止的情况。杭州大关小学推行的三斤半书包,其实只是形式上的减负,减轻学生了部分体力负担,但课内外作业的多少,是否参加课外补习班,大家都不得而知。

在生活中,家长们一边在热议着幼升小、小升初、择校等热点话题,一边交流还要为孩子报什么课外班,未进名校的求教如何进名校,进了名校的讨论如何培养特长、参加竞赛,为未来升学加分。当减负遇到应试教育,减负就要靠边站。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考核老师或学校,成绩是最重要的指标。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好老师。升学率高,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数量就有保障,才能得到更多的财政补贴,学校领导的晋升、老师的奖金、职称评定都与升学率挂钩,升学率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和老师想方设法地挖掘学生潜力,因而出现的重点班、补课和题海战术也变得“合情合理”了。

家庭作业完成后,家长还准备有大量的课外作业。周末假期,家长还安排有形形色色的课外班、补习班。受赢在人生起跑线上之类观点的影响下,许多家庭为孩子的教育不惜重金。大部分学生却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中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本应拥有一个快乐而轻松的童年的学生们,除了家庭作业,大部分时间都被铺天盖地的课外作业和补习、课外班所包围。学校要学生的升学成绩,家长要孩子的前途,在家长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之下,正值发育成长的孩子们成了死读书的机器。孩子们身心健康受到了不良影响,造成了孩子厌学、体质差、视力差等现象。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严禁中小学校以任何形式按考试分数分班、给班组和学生排名次,严禁中小学校及老师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补课……这些都是针对减负出台的规定。减负和应试教育之间存在很多矛盾,现行的教育体制依然是以高考为指挥棒。这么多年来,高考一直掌控着中小学教育的内容。如果以分数论成败的观念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么,减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减负的推行是一件好事,但减负要真正落到实处,却是一件难事。解决减负落实难这个老问题必须下猛药,改革应试教育和分数决定升学等制度,全面推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只有中小学教育不再围绕高考指挥棒转,学生的学业负担才能减轻。我们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才,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减负势在必行。只有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为中小学生创造合理、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既能得到好的教育,又能拥有一个快乐而轻松的童年,真正实现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