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的领导同志分别对市工商局呈报的《信阳市工商局关于服务信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若干措施》作出批示,并予以充分肯定。

《信阳市工商局关于服务信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若干措施》是市工商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设立“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的战略目标,认真研究出台的服务措施,共5个部分56条(简称《56条措施》)。《56条措施》是继《信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服务建设中原经济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红盾计划(2012-2015)》、《信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服务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36条意见》、《信阳市工商局2012年商标培育保护工作方案》等政策性服务举措后,创新出台的又一项重大服务举措,紧密结合信阳发展实际,紧扣政府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的发展战略,在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支持鼓励全民创业等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是对国家工商总局、省工商局和市工商局近年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惠政策、措施的系统总结与拓展。本报从即日起对《56条措施》摘要陆续刊发。

全力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助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56条措施》按照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从工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和农业四个方面,明确了工商部门服务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16项目标和任务,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稳固农业基础,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提升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

一是服务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助推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服务优势产业集群及特色产业聚集区(专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支持各类资本依法参与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开发经营;重点支持高端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和电子信息、现代家居两大高成长性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方向发展;支持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两大战略先导产业及钢铁、纺织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扩资渠道,推进股权流转试点,并强化对落后产能企业的政策约束,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服务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贡献率。积极开展工商部门与银行间的战略合作,推进“政银合作”与“银企对接”工程,引导规范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丰富民间资本的投资理财渠道。支持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支持中国国际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和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支持新兴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发展。

三是服务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放宽登记审批条件,支持文艺团体、非时政类报刊、电影发行放映机构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向企业改组和转制;支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动网络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文化艺术代理、文化产权交易、中介机构、广告会展以及其他新兴广告、文化产业的发展及经营形式的多样化,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办理新兴文化产业注册登记,推进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建设,支持、鼓励文化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文化产品,通过实施商标战略发展壮大;支持广告企业改革发展,推动广告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积极支持广告创意产业发展、发展广告创意产业集群、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媒体,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加强文化产业企业信用信息收集、整理,强化网上文化产品监管,严厉打击虚假违法违规广告,依法查处文化市场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助推城乡经济一体化。支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信阳茶产业,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鼓励引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产业链,严格“信阳毛尖”证明商标标识和“信阳红”包装的印制管理与使用监督,防止标识滥用;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围绕重点农业产业化基地,着力打造“全链接、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村经纪组织和农村经纪人,深入开展“农超对接”、“农市对接”活动,大力支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合同帮农”与“红盾护农”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扎实推进“商标富农”工作,助推农产品流通,引导帮助涉农市场主体和行业协会申请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注册,培育和完善连接城乡、双向流通的专业市场、乡镇特色市场、农村田头(田间)市场等农村现代流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