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0月23日电(记者 周润健)23日是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这一天恰逢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霜降”。此时节,风起叶落,易让人触发凄凉、孤独之感,产生悲秋的情绪,尤其是老年人。专家提示说,老年人通过保持平和心态、采取一些耐寒锻炼、起居有常、调整膳食结构等方式可预防秋愁、秋悲。

现代医学表明,秋愁、秋悲在一定程度上与老年人生物节律紊乱有关,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介绍说,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腺体叫松果体,它所分泌的松果体激素有影响人体的时间生物效应。这种分泌的激素主要受年龄的影响。人老了之后,松果体萎缩,激素分泌减少,致使老人睡眠时间短、熟睡程度差,进而导致精神委靡不振、疲惫不堪、抑郁寡欢等病症。

另外,传统中医认为,秋属金,其气燥;燥为阳邪,易耗津液;津液损耗则肺气虚;肺气虚则疲倦气短、头昏乏力、食欲不振。老年人更易受秋燥影响,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耐受性下降,心境不宁,易产生悲愁情绪。

此外,深秋时节,寒暖流交替往来,气温骤升骤降。在低温条件下,老年人体温受外界干扰的程度较常人要严重得多,更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进一步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多事之秋”并不可怕,李艳玲提示说,老年人应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凡事要看开、想开;晴朗的日子里,应多外出活动,如假日郊游、登高观景等,既可使人心旷神怡,还可接受阳光的沐浴,对神经系统起到调节安抚作用;保持起居、饮食有常的生活习惯,在饮食上,可多吃些健脑活血的食物,如核桃仁、鸡蛋、豆制品等;适量采取一些耐寒锻炼措施,增强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如培养用冷水洗手、洗脸的习惯;多参与一些有利于愉悦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打牌、下棋、养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