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华

在一个部门工作久了,思维在既定轨道上惯性运行,思想麻木,独立思考的能力已渐行渐远……

记得刚上班时,与几十个预算单位打交道,收支简单明了。那些年,财政与部门的关系用“两情相悦、岁月静好”来形容是不为过的。近年来,随着财政支出范围的扩大,涉及民生的项目越来越多,用于公共方面的支出成倍的增长,财政部门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人更辛苦了,但部门、公众对财政的满意度并未像预想的一样相应的增加。

问题出在哪里?以前没细想过。前些天,女儿写论文,为了开阔视野,买了几本参考书。我随手翻开一本李炜光的《税收的逻辑》一书,刚翻几页,就被其中的观点所吸引。李炜光教授认为,财税问题出现的原因不在财税本身,而在其外。作为一名从事财政工作的人员,我感觉得到了解脱。

书里,李炜光讲述了一则他看到的资料。80年代初,一次,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议长,向他提出来一个问题:“总统也得找你们要他的钱?”“你们”指的是美国国会,“要他的钱”,就是总统的钱。李炜光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微妙。原因是,邓小平年轻时曾去法国留学,所以他在中央高级领导人中属于对西方的制度文化相对来说是比较了解的,那他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个问题呢?会不会是“明知故问”?如果是,那他这个问题就不是问给美国人的,而是提出来让当时的中国人去思考的。那么,从提问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贯穿了这个时代,如今我们能回答好这个问题了吗?我们的官员、学者能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了吗?

李炜光从这个故事入手,在治税权归属、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纳税人权利、税收伦理、公共支出归宿、预算拨款权、预算法修订、公民意识与自由、央地财政关系、收入分配改革等方面谈到他的观点。指出财税在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基本政治权力的来源和配属问题。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的主旨是阐释财税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税权、财政预算的真相;下篇则致力于通过税制改革、减税、收入分配等话题分析我国现有财税制度,并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间接税等方面探讨与普通纳税人切身相关的财税现状。从基础概念的阐释到外国先进做法的介绍,从现状分析到未来展望,作者力求把枯燥艰涩的财税文字写得通俗易懂又带有汉语美感,书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案例和令人会心一笑的类比,是财税常识的普及和启蒙之书。

在过去三十年间,财政、税务学理论相比于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乃至社会学等学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在所有社会科学理论中,财税理论肯定是最为陈旧的了。就以我和女儿的教科书为例来说吧,我的大学时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记忆中教科书涉及税收的特性时,把它归纳为“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统称税收三性。这是五十年代起,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学说。时过二十多年,中国的经济社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儿大学时教科书对税收三性的解释竟然一点没变!这倒不难理解,导致这种状况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财税理论的实用性,它从一诞生就是政府的理财学。从这个角度看,活跃在公共空间的绝大多数财税专家学者们在忙着解释政策,为政府的财税活动提供论辩,在财税理论的进步与发展上做些个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这似乎也正常。

然而,这样的专家为什么每每遭到公众的嘲笑?从事财税工作的部门为什么守职尽责还会令公众不满意?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许最为深层次的原因是,转型中的中国要求一种超越技术层面的财税视野,尤其是财税制度大转型的理论言说。李炜光是这个时代罕见的财税问题之“思想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他敏锐地意识到财税大转型才是这个时代的大问题,于是转向这方面的思考、研究。他对财税的政治经济学、财税的政治学、财税的法学和社会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他甚至还思考了财税的伦理学。通过这些思考,李炜光有效地回答了困扰公众的诸多疑惑,因此获得了公众的尊重,也使如我这样从事财政工作的人为自己努力工作却得不到社会认可而释然。

以往总认为预算是经济的范畴,财政部门是经济部门,自己从事的工作是经济工作。但李炜光教授从另外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预算是政治的问题,而且处于一个国家政治的核心地带,是政府最重要的施政宣言和施政纲领,是联结政府与人民的财政纽带。因为几乎所有涉及政治的议题,如法治、国民福利、军事、外交、教育、医疗等等,其中的每一项都可以在预算中找到它的对应项。从这个角度看,李炜光说预算是政治问题,财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有道理的。

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有关政府改革的提问时突然提高声音说了下面一段必将载入史册的话:“我想讲一个公共财政的问题,这是很少涉及的问题。我们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总理无疑是懂财政史的,他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必然规律:社会的发展、变革无一不是从财政体制的改革起步的。如果政府在政治方面的治理和改革不能与其预算紧密挂钩,这样的改革就很难获得成功。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又在从事着这份工作,为了不负时代重托,应该更加勤于思考、努力工作,为财政事业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坚信财政进步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

《税收的逻辑》一书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