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秋艳 吴 楠
连日来,中科院20多名院士来到我市,就信阳的发展提出了十分有益的意见及建议。同时,信阳的山水风光又给20多名院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Hold生态:是旅游发展之本
“hold住生态之本就能够笑到最后”,这是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邓伟,在参观了南湾湖景区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他告诉记者,信阳地跨淮河,过渡气候造成淮河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信阳森林覆盖率在48%以上,在发展生态旅游上,必须把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作为首要任务,绝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对于南湾湖的发展,他说,南湾湖完全可以按照加拿大千岛湖的例子,去打造信阳人自己的“千岛湖”。因为,南湾湖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如果能在建筑布局上,注意推敲与山水风景的协调,并把信阳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南湾湖就有可能超越西湖。
名牌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
对于同样是第一次来到信阳的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柴建来说,“信阳毛尖”这四个字要比“信阳”的名号要响得多。他告诉记者,信阳毛尖跟之前喝过的其它茶确实不一样,怪不得是名茶。但是,总觉得信阳的各种美都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他告诉记者,“西湖龙井”要比信阳毛尖的历史相差500年。然而,信阳毛尖的名气却远不如西湖龙井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阳毛尖的形象宣传力度远远不如西湖龙井茶。如果信阳毛尖能有西湖龙井茶的名气,那么,信阳毛尖就一定会有“欲把毛尖比龙井,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气。当然,这需要一个地区和一个部门决策者的信心与决心。
城镇发展:更要结合自身实际
在著名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委会主任沈文庆眼里,信阳最近几年的发展,真可谓“一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20年前,他来信阳,当时信阳城市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如今,整个城市控制面积就达到150多平方公里。特别是羊山新区,原来就是一座荒山,到处是次生林,如今,纵横交错的南北走向的大道就有50余条。而老城区的浉河更是焕然一新,两岸绿荫如碧,翠柳依依,横亘于浉河的关桥、彩虹桥、琵琶桥等,就像一架架连接南北的彩虹,令人流恋忘返。说起信阳未来发展,他告诉记者,信阳的发展,应该借鉴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发展的经验,在总结这些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去寻找信阳城市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信阳未来的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结合自身是农业大市、生态大市、宜居大市的实际,着眼于长远规划,在发展农业大市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特别是在建设和发展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要实事求是,要把能源与新型农业联系起来,从中寻找信阳自身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