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妙婵

朱绍禹先生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任务是解决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师生互问至关重要。怎么问呢?我想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平常处激发问的兴趣

有些文本往往在看似平常处的语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题旨,“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胡适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老王》这些文章很朴实,如何让学生有收获,师生就要从平常处互问,且从平常处用情读、善思考。看似平常的地方可能马上有了深层次的内涵,兴趣、课堂气氛也会马上升温。

2.在质疑中激发问的热情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爱因斯坦说过:“产生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具有实质意义。”显而易见,一个从小不会用自己头脑去判别、去思考,不会用自己语言表达的人,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注定会“误尽苍生”。

3.在比较中激发问的活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文学鉴赏的“比较法”是常把一些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拿来,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对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比较,会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完整、不零碎、不孤立。古诗词的鉴赏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尤为重要。

清晰记得首次执教《天净沙·秋思》时,按照教材亦步亦趋地教完了教学任务,学生在冷清、孤独中被动地学习了它。第二次执教时,我想:如何上出它的神韵?突然,文中的插图激发了我的教学灵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诵并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看一看这幅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老师非常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此问一出,学生的思考自然就有了具体的对象,他们的思想、智慧和思考力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学生的思维活动自然围绕着解决画画的问题转,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迎刃而解。设置“图文比对”这一环节,表面是解决画画的问题,实则是在品味感悟。在讨论插图怎么改的时候,生活意识已经在自然地支配学生思维,学生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改什么,为什么改,该怎么改,鉴赏已经进入自觉状态。比较学习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训练了学生细致、辨识的分析能力,从中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

所以,教师应该注重课堂问的效果,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入手,让学生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让他们敢问、爱问,最终能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能净化和提升内在的品质,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信阳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