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在县城新区建设上,该县在把90%行政事业单位迁入新区后,新建名仕家园、金珠小区、滨河花园、华贵源、温州城市花园、玉安小区、府邸花园、新都名苑、郦水花园等20余个花园式住宅小区。先后投入1.5亿元建成行政大道、灵山大道、龙池大道、天湖大道、九龙大道等主次干道10条,长约70公里。相继建成了县人民医院、罗山高中和第二实验小学等一批公益事业,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宣传文化中心综合楼、体育馆等休闲娱乐场所,亚兴、西亚超市等购物场所,县行政中心等21个党政办事机构,方便了群众。新区已成为展示罗山县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之一。

产业集聚区建设突飞猛进,该县为提升扩大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先后投入4.93亿元建成了产业集聚区工业大道、工业二路、工业三路、振兴路等主次干道4条,长15公里,水、电、通讯、燃气、标准厂房等配套设施同步推进。通过“筑巢引凤”,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1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1.3亿元的全县重要经济增长极。该县在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同时,注重挖掘灵山佛教历史文化和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灵山景区、何家冲纪念园旅游等第三产业。2011年,全县实现旅游收入4.5亿元,比2006年增加近3亿元,灵山景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何家冲纪念园建成开园,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目前,通过项目辐射和政府投资,带动了县城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县城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整个县城路网更加完善,形成“八纵六横”的路网体系;县城各类绿地总面积达到344.36万平方米,县城绿地率31.3%,绿化覆盖率36.8%,公园绿地总面积60.25万平方米,人均8.4平方米,主干道绿地率在25%以上;建成了宝城广场和中心广场两个大型广场及金三角小广场、三里桥小广场、南大桥健身小广场等十余个街头小游园;全面实施了小潢河县城段综合开发和小潢河1-6期治理工程,沿河建设景观道路,打造出一个全长近4公里的城市景观带;实施了县城自来水厂及管网改扩建工程,自来水覆盖面积达16平方公里,供水管线总长80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掩埋场、15座公厕和10多个垃圾中转站,这些项目的建成,不但完善了城市的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更为群众生活带来了方便。

高效能管理,塑造县城良好形象。

该县在注重于建的同时,更是精心于管。在管理机制上,不断创新,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县城管理。一是严格规划建设评审,成立县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对建设项目实行集体评审,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的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项目建设行为。二是以六城联创为契机,先后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对规划建设、公共设施、市容环境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依法进行规范和细化。三是调整和充实了城建监察工作力量,加大对县城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查处力度,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确保县城规划建设有序实施。四是组建了县城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开展了县城建设环境集中整治和经常性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对占道经营,乱贴乱挂及时清理,保持了市容的整洁美观。随着六城联创工作持续推进,城镇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功能和品位持续提升,县城荣获省、市授牌的园林单位、园林小区总数达到30多个,全县19个乡镇中有16个乡镇分别荣获省级卫生乡镇、文明乡镇、环境优美小城镇和中州名镇等称号,该县被表彰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获得了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荣誉,六城联创工作总体成绩连年位居全市前列。

春华变秋实,建设铸辉煌。罗山县委、县政府带领勤劳智慧的罗山人民紧紧抓住市里将罗山确立为卫星城,纳入“6+3”中心城市框架的发展战略机遇,积极推进信罗快速交通通道建设,统筹推进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和产业集聚区发展,优化城区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加强规划管理,提升城市品位;积极承接信阳市的辐射带动,主动做好与主城区发展的对接,规划发展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强城市发展实力,初步实现城市功能信罗一体化。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发展到42.1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6.3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0平方公里,新增面积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