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梦华
“民警动嘴,村民跑腿。”这句以前农村盛行一时的顺口溜,如今在信阳倒了个个儿,成了“村民动嘴,民警跑腿”。
新县千斤乡地处大别山腹地,驻村民警杨小波5岁的女儿这样说他:“每天比太阳起得早,睡得比小鸟还晚,天天见不到他。”退休在家的父亲老杨,是一名老民警,从当民警那天起,就和老百姓打交道,三十几年如一日,常年深入乡村,为百姓“缝”恩怨,他常常对绕在膝下的孙女说:“那时候当民警,路不好,交通不便,只有起早贪黑了。你爸爸也是这样说我的,我说工作没做完,饭也吃不进,觉也睡不好,在我们眼中的小事关乎老百姓的大事啊!”
让老杨没想到的是自己退休12年后,儿子杨小波当上民警,接过了自己的背包。2009年6月,杨小波开始接手千斤派出所杨高山警务室工作。该警务室条件艰苦,山高路远。该所所长卢敏找到杨小波,杨小波果断地说:“我父亲是个老民警,我从未与警察这个职业断过联系,组织上既然需要我,我毫无怨言。”
杨小波这一干就是3年,3年里不知跑坏了多少双胶鞋,自行车骑坏了4辆。
杨小波只是我市公安系统众多警务室民警的缩影。围绕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市公安局党委提出了“我多走一步,老百姓就能方便好多步”的警务室民警服务口号,警务室民警争当百姓眼中“投递员”,就像一把织布的梭子,在广大的农村“穿针引线”,为百姓缝补着恩怨、缝补着平安的链条。
家住罗山县某乡张棚村的王永七八十岁,走路不便,他常说:“张民也是我的一双腿啊。我的儿子、媳妇都在贵州打工,去年年底,我想把厨房盖起来,小孩把结余的工资寄回来,是小张帮忙张罗着施工,这小孩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我老俩口亲。我们留他吃顿饭,他总是说,不了大爷,我还要到其他村子走走呢。”
张民是罗山县公安局张棚村驻村警务室民警。他不仅是乡亲们的眼睛和手脚,还是该村科技星火播种人。种粮大户徐怀礼开始承包稻田时,由于不懂技术,头一年赔本了。走访中,张民与之交谈,帮他免费订了一份科技类报纸。徐怀礼就根据报上提供的知识,开始科学选种、育苗、施肥、洒药。一季下来,亩产增产200多公斤。
民警刘阳是楚王城派出所一名普通的户籍民警,刚参加工作不久,从未接触过社区警务工作。近期,参加所里组织的“万警进社区”活动,她第一回就吃了“闭门羹”:任凭怎么敲门,辖区居民就是不开门。
当敲到第4家时,终于有人肯开门了,是一位亲切的老伯伯。老伯伯热情地把她迎进了家中。刘阳说:“伯伯,谢谢您。我敲了4户人家,只有您给我开了门,您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又充满了信心。”老伯伯笑了:“姑娘,你不知道,我们这小区经常有来推销商品的,大家都烦他们,门一开啊就大半天关不了。我看你手里拿着一摞宣传单,他们怕是把你当推销员了,呵呵……”
刘阳恍然大悟,可也感到委屈:“我们可是为百姓平安保驾护航的正义使者,怎么就成了‘推销员’呢……”想着想着,刘阳灵光一闪:说我是推销员?那我还就真当一回“推销员”!她用笔工工整整地在宣传单和调查表上分别写下一行字“您好,我是楚王城派出所的民警,真诚的向您致以问候,同时也想同您做一个民意调查和访问,如果您能配合和支持我的工作,我将表示衷心的感谢。”“这份调查表我会在下个星期的同一时间来取回,谢谢您的配合。”然后转身又回到敲不开门的几户人家,把宣传单和调查表一份份字朝外卷好,塞在门把手上。就像那些推销员们常做的一样,只不过,别人推销的是商品,刘阳“推销”的,却是平安。
平桥派出所平阳路警务室建立“网上警务室”,及时通过互联网向社区群众发出警情预报、社区治安动态以及消防安全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平阳路社区QQ群,与社区群众进行网上交流、沟通,征求群众对社区警务工作的建议与意见,了解和掌握社区情况,排查化解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