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委常委、固始县委书记焦豫汝(右一)在汪棚乡农村超市调研 |
![]() |
固始县县长曲尚英(左一)在杨集新型农村社区农民新居调研 |
![]() |
干净整齐的农民新居 |
![]() |
流光溢彩的县城夜景 |
![]() |
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 |
![]() |
充满希望的乡村田野 |
![]() |
风景秀丽的秀水公园 |
![]() |
充满生机的产业集聚区 |
金秋十月,蓼花吐蕊,金菊飘香。豫南固始,气象万千,亮点纷呈:秋粮生产喜获丰收、招商引资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捷报频传、新型农村社区如火如荼、第四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筹备紧锣密鼓……
“谋务实发展、树务实形象、建务实固始,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关键在做。固始作为全省第一人口大县,要立足实际,围绕省直管县、农业大县、畜牧大县、劳务大县、根亲文化等优势,举力抓工业,精心做农业,统筹抓城镇。”市委常委、固始县委书记焦豫汝说。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走进固始县的张广庙镇九龙新型农村社区,只见水泥马路宽阔整洁,规划统一的别墅型商住两用房沿街耸立,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学校、文化广场、综合超市和公厕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城市元素鳞次栉比,没有一点传统农村的破败荒凉。九龙社区属于组团式社区,横跨该镇九龙村和杨井村,规划总面积700亩,目前一期已完成投资1900万元,建成别墅型商住两用房400套;二期已完成投资500万元,社区建成后可入住1300多户,6000多人。
张广庙镇是中国银针之乡,全年年产银针近10亿支,占全世界银针半成品的80%以上,从业人口达到5000多人。该镇镇长夏明刚介绍说,九龙社区通过人才引进,培育了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广德农业高科为代表的多家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为农民开辟了增收新途径。土地流转后,农户在获得租金的同时,大批富余劳动力向银针生产、商贸物流等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目前,社区农业种植面积15000多亩,年产值达2900万元;年生产银针5亿支,产值达1000万元;从事特种水产甲鱼养殖达30多家,年产成品甲鱼50万斤,直接经济效益达3000万元。如今,该社区规模化农业种植为主,银针加工和水产养殖为辅的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在固始,像张广庙镇九龙一样的新型农村社区还有很多。两年来,固始县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点,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进行详细规划,制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奖补方案,设立40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将各类涉农信贷资金捆绑、项目整合调配,采取赋予冠名权和命名权进行市场运作等办法,共募集各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达25亿元。目前,全县已初步规划81个新型农村社区,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58个涉及236个行政村(社区),涵盖面积601.81平方公里,人口57.7062万人。
与农村社区建设相得益彰的是该县城镇建设也突飞猛进。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定位,过去五年,全县财政投入城镇建设资金累计达18.4亿元。新建城南、凤凰两大新区,“七纵七横”的城市框架使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9.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增加到37万人,城市园林绿化率达35.3%。顺利开展了乡改办工作,设立蓼城、番城、秀水三个街道办事处,全县建制镇总数达到15个,建制镇区面积扩大到2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29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固始也先后被确定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
以产业集聚区为支撑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连日来,固始县产业集聚区内的捷盛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近百名施工人员正在抓紧时间平整土地、硬化道路、安装车间钢架结构等。捷盛达公司是固始县2011年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今年2月9号正式投产,主要生产风力发电、高铁、通讯、工程机械等相关产品,一期完成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年产值可达3亿元,实现税收3000多万元,同时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未来五年,投资额将达10亿元,年产值可达60亿元。
固始县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魏生灵告诉笔者,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对象,目前集聚区已形成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规划面积为19.1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4.5平方公里,1月至8月份完成投资19.94亿元,亿元以上项目投资9.2亿元。累计入驻企业81家,营业收入20.95亿元,全部从业人员30500人。
2010年10月正式成立的史河湾产业集聚区,是全省唯一一个设在乡镇的产业集聚区。起步较晚、规模小、基础薄弱,与省内其他180家集聚区相比,各项发展条件都处于劣势。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成了史河湾集聚区不得不考量的议题。
“把‘挖掘生态资源、催生龙头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建好集聚区,推动企业规模化、规模企业集群化和集群企业园区化发展,走环境生态化、建设特色化、资源产业化、经济区域化的道路,逐步做大做强竹木、食品加工两个主导产业,进而带动种养药林多个辅业发展,力争把产业集聚区建成豫东南与皖交界地区的竹木制品及特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成为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该县试验区党工委书记张西才说。
发展才是硬道理,变化最有说服力。不到两年时间,史河湾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达到1.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入驻企业43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总投资11.8亿元的福建顺亨集团控股的闽通公司年产30万锭精纺棉纱项目还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达到28亿元,年创税1.26亿元。
抓产业集聚区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工业,就是抓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固始广大干群的共识。倾全县之力打造产业集聚区这颗梧桐树,终究引来凤凰落满枝,如今,工业企业“无中生有”,“长藤结瓜”的好戏正不断上演。前不久,中国家居业第一品牌红星美凯龙斥资5亿元在固始建设豫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品牌家居建材“一站式”采购天堂。国际温德姆酒店集团旗下最大、最著名的美国戴斯酒店,也斥资数亿元进驻固始,建设一座集商务、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超五星级酒店。
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农业“筋骨”日益强壮
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在固始县洪埠乡全国种售粮大户徐华平的田间地头真正实现了。眼下水稻收割已经完成,徐华平正在忙碌着种植双低油菜和紫云英。2009年由他创办的飞翔农机专业合作社,现已连片流转土地11000多亩,发展社员600余人,拥有各类农机具165台(件),综合服务能力达5万多亩。“今年新建的3个占地面积65亩的华英鸡养殖小区,预计年可出栏华英鸡100万只,孵化鸡苗300万只。仅此一项,该合作社每年可让200户农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同时,养殖华英鸡年产鸡粪600吨,可施用或改良耕地1000亩。”徐华平给我们算了这么一笔账。“我几千亩土地耕种、育秧、插秧、收割全是用机械,真正实现了机械化一条龙!
被农业部授予首批全国农业专业合作示范社的金地合作社理事长霍克峰,和徐华平一样也是新时代的“农场主”。交谈中霍克峰自豪地告诉笔者,2010年6月,他率先引进中国农科院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建立了全市第一家无土栽培示范基地,专门生产高效生态瓜果蔬菜。目前,已建设了20000平方米的蔬菜冬暖日光温室和32000平方米的保温设施蔬菜大棚,生产的“真俏巴”牌有机无公害蔬菜、瓜果供不应求,填补了固始无反季节蔬菜生产的空白。
土地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公司企业集中并形成一定规模后,加快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固始县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连续五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3亿斤以上,先后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固始连续五年被确定为“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项目示范县”,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先后成为“全国渔业生产百强县”、“全省渔业生产十强县”、“全省渔业生产重点县”、“省级林业生态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县拥有国家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原产地标识认证总数达34个,是“全国绿色农业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截至6月底,该县共流转土地面积累计达143.4万亩,有45个村实现整村流转,流转规模在1000亩至5000亩的种植大户有80户。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93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30家。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三高农牧、豫申粮油先后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建设中原经济区,坚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固始作为农业大县、产粮大县责无旁贷。固始县县长曲尚英表示,下一步固始将持续抓好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粮油、畜禽、茶叶、柳编等6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奋力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的奋斗目标。
本版策划:向 炜 柴载坤
本版文字:刘 倩 杨 明 本版摄影: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