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总工会组织召开驻珠三角经济圈工会组织暨回归创业座谈会。 高光福 摄 |
□本报记者 张泽元
“脱农装、换工装,入工会、有保障”,这是信阳百万劳务大军的共同心声;“春送就业,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这是信阳工会工作的一个侧面。近5年来,信阳市各级工会坚持以创新农民工双向维权机制为重点,推动工会整体工作晋位升级,把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围绕“第一要务”,发挥组织作用,给力经济发展。全市工会积极引领职工创新劳动、诚实劳动,见证了信阳发展巨变。“十一五”期间,全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获省科技进步奖33项,申请国家专利1117项,获得授权609项,新增社会效益近10亿元。羚锐制药公司颠茄浸膏生产乙醇消耗项目荣获全国QC科技成果一等奖,信阳水文局“山洪预警信息终端”项目喜获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全市涌现国家级“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7个、省级25个、市级125 个,“首席员工”320名。
围绕“第一要素”,发挥引导作用,激活职工队伍。5年来,全市工会紧紧抓住全市推进产业集聚区和试验区建设之机,狠抓企业建会和职工入会工作。深入开展“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推进“职工书屋”、“农民工书屋”建设,30万名企业职工通过参加岗前、岗位、转岗培训和技术协作、攻关,技能等级实现了再提升,职工技师队伍达到6万人,涌现全国劳模5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2人。市总工会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被全总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
围绕“第一抓手”,发挥服务作用,关爱弱势群体。全市工会不断创新困难职工帮扶活动载体,开展“双节”送温暖活动,年均发放慰问金700万元,救助特困职工、困难农民工1.4万人;开展大病特别救助行动,发放大病救助金100万元,救助536人;筹集劳模慰问金210万元,慰问困难劳模678人次;开展“就业促进行动”,推介下岗职工、农民工就业3.5万人;深入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开展“送清凉”活动56次,发放慰问物资价值40万元,走访慰问一线职工、农民工近5000人;发放“金秋助学”资金1230余万元,帮扶11430名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圆梦大学。
围绕“第一职责”,发挥维权作用,促进社会和谐。5年来,全市工会围绕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依法推动建会企业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目前,全市有3501家企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商合同,覆盖职工48.7万人,建会企业覆盖率达85%。已签订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均在10%以上。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成效显著,信阳工业城荣获“全国模范工业园区”称号。职工维权维稳工作迈上新台阶,市总工会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平安信阳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职代会建制专项行动力度加大,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覆盖面在90%以上。
围绕“第一品牌”,发挥示范作用,创新双向维权。全市工会2002年首创的农民工双向维权机制,2005年被确定为全国工会三大维权机制之一,成为信阳工会工作叫响全国的“第一品牌”。双向维权机制的创立,加速了信阳劳务经济发展,农民工务工人数较10年前净增143万人,年劳务收入是10年前的4.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0%来自务工收入,16%的地方税金源自农民工回归创业实体。5年间,市总工会先后7次在全国工会维权会议上作经验交流,5次出席全国性研讨会议。2008年8月,市总工会荣获“全国工会农民工维权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市总工会主席陈民荣获“十大标兵”称号。
统筹兼顾、重点推进,持续创新、永不停歇是全市工会各项工作不断晋位升级的秘诀。市总工会主席陈民表示,全市工会将以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为主线,放大双向维权效应,引领职工建功立业,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