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 成

江湾村位于光山县孙铁铺镇西北,西临竹竿河,河西就是罗山县的竹竿镇。10月9日,记者驱车从市内沿312国道来到光山县孙铁铺镇江湾村。在江湾村,只见一条南北走向、宽6米的水泥路,像一把“利剑”横亘在江湾大地,而道路两旁一排排鳞次栉比的红色二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

在江湾村村部,当记者道明来意后,村委会主任王绪平便招呼记者落座。刚坐下不一会儿,便碰到了来找王主任商量事的农民老蒋。“这是我们村的种粮大户”,王主任介绍道。待老蒋忙完,我便与他聊开了。原来老蒋并非江湾村人,而是临边的蒋楼村人,记者不禁好奇,为什么蒋楼村民不在本村种地,而跑来江湾村?“我在蒋楼村那边有20亩地,那时候年毛收入也就是两三万元钱,规模小,收入也不多,家里有两个孩子读大学,上面还有一个老人,这点收入很难让一家五口过上舒坦日子。”老蒋说,“2009年,我听说江湾村这边搞了个‘土地银行’,向外‘出租’集中连片的大块土地,便决心过来搞种植,东拼西凑了几十万元钱,一口气向‘土地银行’‘贷’了700亩地,种植水稻和小麦,这两年开始见效益了,每年有六七十万元的净收益,现在我们一家五口的生活比以前舒坦多了。”说着说着,一脸黝黑的老蒋得意地笑了起来。

正聊着,刚从田间回来的村支书江世学进来了,得知记者来意后,江支书建议记者到老蒋的地里去看看,“广袤农村大有可为,一定要多走多看,切实看看这些年我们这里的变化。”江支书说,“2009年,我们针对村里的实际,比照农村信用合作社经验,按照自愿的原则成立了‘光山县江湾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我们的‘土地银行’现有土地3300余亩,五个种粮大户就种了2000多亩地,他们尝到了甜头,也给江湾村民带来了切实的变化。”边走边聊,记者这才从江支书那里搞清楚老蒋嘴里的“土地银行”是怎么回事。来到老蒋的地里,一眼望去,金灿灿的稻穗粒粒饱满、硕果累累。老蒋自豪地说:“江支书搞的这个‘土地银行’让我真真切切地尝到了甜头,今年的收成差不了!等合同到期,我还会争取与‘土地银行’续约5年。”

“土地银行”也给江湾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新变化。“搞‘土地银行’后,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江支书说,“村民每年都能领到每亩300元的‘利息’,还有‘土地银行’的分红,另外国家每亩地的补助也还有一百多元。村里有自己的砖厂,最近还成功引进了一位福建客商来我村办食品加工厂。在村内企业打工的村民日平均工资可达40元,年劳动收入近万元,全村有近980人外出务工,劳务输出年收入2000多万元。村里还有敬老院、社区卫生院,解决了村民养老、看病难题。村部一楼的社区服务大厅,实现了零距离一站式办公,村民反响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