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丽萍

有这样一则故事:新来一和尚拜师高僧,高僧令其每年用两字概括所得。第一年新和尚答“床硬”,第二年说“食劣”,第三年直接就“告辞”了。高僧摇头道:“心中有魔,难成正果!”高僧所说的“魔”,就是新和尚心里没有丝毫的感恩,只有没完没了的抱怨。现实生活中,不知“感恩”、深受“抱怨”之害的“新和尚”也不少见,足以引起我们对这两种人生态度的思考。

抱怨让生活黯然失色。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偶尔抱怨宣泄一下本是人之常情。但当抱怨成为一种习惯,就大不一样了。整天为名利得失所累,一味地埋怨命运不公,“遇人不淑”,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时间长了就自怨自艾,患得患失,精神萎靡,陷于负面情绪之中,有的甚至丧失了做人的道德底线,给生活平添了许多阴影。人生若只在长吁短叹中度过,在悲观失望中蹉跎,生活将暗淡无光,没有一丝快乐和幸福。

抱怨使工作停滞不前。喜欢抱怨的人无事三分怨,面对工作是这也办不好、那也办不到,提出一大堆问题,开出一大堆条件,“困难总比办法多”,消极怠工,怨声载道。无休止的抱怨,不仅让自己消极颓废,而且相互感染,逐渐使人感恩之心泯灭,自私之心膨胀,滋长的是消极态度,催生的是负面效应。非但如此,抱怨者看问题、想事情多是从自身出发,对别人说不是。被抱怨者置之不理便罢,若是“怨怨相报”,将惹一堆是非,单位就会分化对立,一盘散沙,工作也就停滞不前。

感恩是医治抱怨的良方。感恩与幸福感相伴。曾国藩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缺斋”,就是感恩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凡事不奢求太圆满。生活中,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拥有了通向快乐之门的钥匙。有了它,能让我们变换角度看问题,“凡事都往好处想”,就能豁达面对现实,化解内心积怨,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就能平和面对躁动,积极应对困难,顺其自然,争其必然。也就少了奢望,多了满足,学会珍惜,懂得取舍,就能于寒冬里感受到暖意,在风雨中体会到温馨,幸福感就会随之而来。

感恩是事业前进的动力源泉。被困轮椅30余年的科学巨匠霍金,支撑其成功的动力就是“我有一颗感恩的心”。内心充满感恩的人,每天渴望的就是做出成绩,感恩工作的馈赠。所思所想就是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忘我工作,乐此不疲,不因付出而懊恼,不因失去而抱怨。一个单位要将感恩融入工作,就会少一些指责与推诿,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少一些欺瞒与涣散,多一些真诚与团结。就会点燃责任心,将感恩化作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不断推进事业向前发展。

总之,少些抱怨,多些感恩,驱除心中的“魔”,就能让我们把握现在,珍惜拥有,不但事业会取得成功,而且能真正享受生活,感悟人生,社会也将越发健康和谐,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