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通过“金桥工程”和“回归工程”,把发达地区的产业“引进来”,让“南飞”务工的民工回家来。他们全面夯实招商基础,重点加强“四库两基金两平台”建设,在政府网站建立了资源库、信息库、专家库、项目库,设立了项目专项基金和招商专项基金,在产业集聚区建立了土地利用平台和投融资担保平台,提高了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仅2011年,该市共签订合同项目416个,总投资1050.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2个。他们先后与香港新恒基国际集团、华能集团、中石油、中石化、国电集团和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港中旅、江苏雨润集团、中粮集团、百威英博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已有36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在信阳投资落户。

为体现重在持续、重在提升精神,他们在留商亲商上下功夫,持续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年”活动,并由市监察局牵头实施“零阻碍”服务督查,全方位优化发展环境,千方百计提高产业项目“落地率”。近年来,全市产业集聚区新引进项目822个,已落地576个,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蓄了发展后劲。

突破:从“资金”到“技术”的准备

信阳是一座历史古城、革命红城、绿色茶城、交通要城,更是一个宜居之城、宜业之城、宜游之城。近些年,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又相继获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中国创业之城、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等多项殊荣,并连续四年荣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连续两年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行列。

面对这些荣誉,信阳人头脑清醒,在“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该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他们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突破资金、土地、人才等制约新型工业化发展瓶颈。

建立投融资平台。坚持以“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多层次构建,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为原则,按照“组建一级集团,实施两级担保,构筑三级网络,培育四级信用”的框架,成立了市级融资担保集团,并在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30个,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驻企业担保融资总额达到24.7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

严格控制用地。新增计划指标必须用于重点产业项目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他们还高标准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382个,大力实施“以职教促就业”计划,建立职教实训基地,着力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

同时,全市各产业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绘制产业链图谱。目前,该市共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上半年,全市计算机、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扩张了14倍,这些中心功不可没。

信阳工业渐入佳境。敢想敢干、善做善成的老区人民正在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信阳工业”的传奇。

(原载10月9日《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