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唐道武

信阳是一个古老的茶乡,信阳人与茶千古相伴,流传着许多有关茶叶和茶人的动人佳话。

今天,在这豫风楚韵、充满活力的茶乡里,又一个与茶相关的动人故事从这里传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现任信阳毛尖集团副董事长、党委书记的阚贵元。说他动人,是因为阚贵元志存高远,产业富农,有着偕茶农一路同行的大情怀;说他传奇,是因为阚贵元潜心做“绿”,顺势炼“红”,有着把信阳茶推向高端的大作为;说它经典,是因为阚贵元痴心茶产业,以茶载道,有着把丰碑塑在茶山上的大业绩……

国庆节前夕,正是秋茶飘香的时候,记者来到信阳毛尖集团公司采访,有幸见到了这位信阳茶界的传奇人物——河南省人大代表、全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信阳毛尖集团副董事长、党委书记阚贵元。

志存高远,走出大山念茶经

“信阳毛尖茶自古就是好东西,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茶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茶叶依然是紧俏商品。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了,卖茶难成为制约茶乡发展的第一难题。可以说在20年前,谁解决了茶农卖茶难问题,谁就能赢得茶农的支持。”阚贵元不愧是位作风扎实、思想又能与时俱进的优秀企业家,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他的话语一下子就彰显出了他的睿智和务实性格,同时也将人们的记忆带回到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

他原是浉河区董家河镇集云山茶村一位普通茶农的儿子,高中毕业后不久被推举当上村党支部书记。董家河镇是信阳毛尖茶的核心主产区,著名的集云、车云、云雾、天云、连云等五大产茶名山全部坐落在这个镇境内,所产的茶叶被称为正宗西山毛尖茶。但是,由于联产责任制后的茶农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茶叶的质量和品牌无法统一,致使许多茶农的茶叶卖不出去,守着“金饭碗”却不能脱贫。

茶农急,阚贵元心里更急。1985年,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而来,时年24岁的阚贵元坐不住了,在乡亲们的支持下,他挑上茶叶,走出大山,走向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他北上南下,求人卖茶,磨破了鞋子,找遍了关系,说尽了好话,尝尽了苦头。几年的卖茶经历不仅使他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必须把分散的茶农有机地组织起来,扎木成排,列兵成阵,形成产业优势,才能更快地打开市场。

1989年年初,原董家河乡政府根据阚贵元的建议,整合全乡茶叶资源,组建了五云茶叶总场,阚贵元走马担任总场的场长。他不负众望,带领总场一班人奋力开拓,以全乡各产茶名山为依托,以产供销一体化为手段,以带领茶农致富为目标,将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地衔接起来,较好地解决了茶农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由于坚持了“公司+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不仅使茶农的收入年年都有较大增长,总场自身实力和带动作用也迅速增强。1997年7月,五云茶叶总场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久又组建为五云茶叶集团公司(2012年更名为河南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并将总部由乡里搬到了信阳市区办公。

精心做“绿”,龙潭品牌一炮打响

阚贵元说:“做茶如做人。做人讲诚信,做茶讲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而没有市场的企业发展就缺乏后劲。”他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严格要求,把做好茶、做消费者的放心茶当做自己的毕生追求。

技术、人才,是确保茶叶质量的基础。公司缺乏科技人才,他就选派积极有为、热爱茶叶事业的年轻人到大中专院校进修,毕业后回公司安排工作;邀请信阳农专、信阳市农科所有关专家给茶农讲课,他自己既当学员也当教员,提高茶农科学种茶的整体素质;以优惠条件吸纳科技人才来公司上班,先后有数十名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走上了公司管理和科研岗位;聘请国家级茶叶专家、高级农艺师黄执优先生为科技顾问,成立科技攻关组,从茶叶的选种、栽培、防病、采摘、加工、包装、保险、储运等8个环节筛选出29个重点选题,组织科技人员进行重点攻关,取得了可喜成绩。根据茶园改良方面的研究,公司先后引进安徽的“白毫早”、福建的“福鼎大白”和日本的“薮北茶”等良种,对当地传统的老化、退化茶园进行改造,使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通过科研,他们还找到了茶叶保鲜的“温湿临界值”,并利用这项成果建起了容量30万公斤的茶叶保鲜库,可使信阳毛尖茶叶常年保持条索、汤色和叶底三绿。

重管理,狠抓质量体系建设。在茶园管理上,公司年年改造老茶园,建设高标准的新茶园,严格按照有机茶的要求进行管理,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在加工过程中,完全按照食品工业的管理模式,实行清洁化生产,在炒制、分拣、烘干、包装及储运等环节,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真正实现“不落地”生产。在常规管理中,通过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实行质量链接,一旦出现问题产品,能及时发现,能迅速纠正,能及时召回,能准确问责。公司继2002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之后,又先后通过了有机茶认证、茶叶质量安全认证、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等,并达到了国家企业标准AAAA级标准。

塑品牌,以质取胜拓展市场。严格的质量管理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龙潭”牌信阳毛尖茶在国内外各类展评中连连奏凯,先后赢得了众多大奖。2008年,“龙潭”牌茶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有了稳定的产品质量之后,阚贵元开始审时度势,大搞品牌营销,与国内其他名茶逐鹿市场,先后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了统一形象的“龙潭”专卖店200余家,发展代理商、经销商1000余家。他每到一地都先到这些专卖店、经销商那里走走看看,向消费者介绍信阳毛尖茶的优秀品质,引导人们喝好茶、喝名优茶、喝正宗信阳毛尖茶,不断提升“龙潭”牌信阳毛尖茶的市场影响力。他对营销人员讲:“有茶叶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江湖,我们的江湖就是重质量讲诚信。”

着力炼“红”,一炮走红惊四海

2010年,绵延2300年的信阳茶史书写了新的一页。由于信阳红茶的横空出世,这一年又被业界称为信阳红元年。

2009年年底,省委书记卢展工赴信阳调研,指出信阳可以试制红茶。这一点题让阚贵元心中豁然开朗,他敏锐地领悟到了卢书记讲话中暗含的重大商机,率先将试制红茶工作付诸了实践。他在公司成立了红茶研制开发领导小组和科技攻关小组,抽调30余名科技人员实行百日攻坚,投巨资在董家河镇良种茶基地建立了红茶加工厂,采购安装了国内最先进的红茶生产加工设备,选派专人赴外地考察学习,聘请安徽农大、祁门红茶的技术专家到生产基地指导生产……在试制红茶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阚贵元一直与科技攻关人员吃住在一起,终于赶在信阳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前夕,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的“信阳红”红茶,与会的茶叶专家和各级领导品尝后赞叹不已。在此后持续不断的“红茶风暴”推介下,五云集团公司生产的信阳红茶以其品类新、口味新、原料新、工艺新的“四新”特点,很快获得了全国各地广大消费者的热捧,直至成为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的指定用茶。

信阳红茶的研制成功,可以说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创举,它对信阳乃至全省的茶产业都是一个深刻的变革。为了让这种变革深入人心并可持续发展,阚贵元在公司内部进行了红茶知识的全员培训,大讲发展红茶生产的四大好处:一是解决了长期困扰茶农的夏、秋茶利用问题;二是大幅度提高了茶农的收入和茶企业的效益;三是推动了茶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四是打破了高纬度不能生产红茶的禁忌,开创了信阳生产红茶的新时代。随着信阳红茶的一路走红,有人开始头脑发热,不讲质量,盲目上马,致使信阳红茶市场鱼龙混杂。对此,阚贵元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认为,衡量一种产品是不是适销对路,是否具有持久的市场活力,必须让其接受市场的检验,只有那种具有充分市场占有份额的产品才能真正走红。特别是在目前国内外茶叶市场内挤外压的严峻态势下,信阳红茶作为一种全新的茶产品,必须尽快走出信阳,抢占市场的制高点,为未来的发展赢得最广泛的生存空间。他根据自己的调查和思考,撰写了《信阳红:走出信阳才更红》的理论文章,在《信阳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上发表,被权威人士誉为是对信阳红茶最清醒的思考。

产业富农,迎来茶乡又一春

经过连续二十多年的开拓、创新和发展,信阳毛尖集团现已成为全国茶产业百强企业、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1年年末拥有总资产16亿余元,年销售收入3.6亿元,建立名优茶基地面积20万余亩。

阚贵元在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中经常强调,要具有心系茶农、践行承诺的大担当、大责任意识,你对社会回报的越多,社会对企业的认知度就越高,经济效益的释放量也越大。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公司+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把带动茶农致富作为检验工作的首要标准。他每年都从企业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支助茶乡的贫困学子及家庭困难户。茶山大多地处偏僻,他积极资助各茶山修路通电,解决茶农的生产及生活困难。部分茶农存在“卖茶难”问题,他每年在春茶上市前,与茶农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以高于市场10%的定价敞开收购茶农的茶叶,此举既增加了茶农收入,又稳定了茶叶生产。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在产茶集中地带头组建了茶叶生产合作社,目前有社员8000余人。公司每年无偿为茶农提供种植、管理和加工销售方面的技术服务,使茶叶逐步实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质量的“五统一”要求,公司在帮扶带动中也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营的战略。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信阳毛尖集团的辐射带动种茶面积已达30万亩,直接带动茶农6万余户,间接带动茶农10万户以上。茶农人均年净增收1500余元,而与公司联系紧密的八大基地,茶农的年增收额更是远远高于这个数。

信阳市被列为全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后,阚贵元敏锐地意识到,这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于是,他结合新农村建设,以董家河镇集云山村为试点,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加快名优茶基地建设,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目前集云山村的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可喜变化,土地变集约,茶农变工人,手工变机械,交通变快捷,养老变保险,生活变美好,一个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化、服务社会化的茶乡新村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帮扶带动茶农中,阚贵元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科技扶贫带头人”、“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茶行业十大经济人物”等荣誉称号。

痴心不改,乐把茶乡当归宿

百年龙潭,世代相传。2011年,“龙潭”牌信阳毛尖被河南省商务厅授予“百年老字号”荣誉称号。恰在这一年,阚贵元也迈过了50个春秋。他感慨地说:“50年很短暂,但在人生旅途中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年龄不饶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年轻梯队!”根据公司上市大发展的需要,他主动向公司董事会提出请求,辞去了公司总经理职务,专任副董事长和党委书记一职。

岗位变了,但他对发展信阳茶产业的责任却有增无减,与广大茶农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作为河南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每年省人大会议期间,他都精心准备议案,向省领导提出发展信阳茶产业的意见和建议。仅去年以来,他就向省人大提出了关于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建议省财政列出支持茶乡建设专项资金;建议大力推广良种茶种植普及率;建议将茶叶列入健康饮品行列等4条涉茶议案,受到有关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有些议案内容已经得到了落实或正在逐步落实。

茶是信阳的名片,茶文化是信阳最厚重的传统文化之一,阚贵元作为在茶香的氤氲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茶人,与茶相伴,与时代同行,把无名丰碑塑造在茶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