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杭州电(记者 余靖静)38岁的俞佳友,乐为农民写稿,善助农民脱贫。同事夸他说:“脚沾泥巴做新闻,自有芬芳扑面来。”
俞佳友是江西人,当过兵,做过通讯员。34岁,他考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当记者。2007年钱江潮发生卷人事件,记者被安排撤离后,俞佳友在打捞现场仍然蹲守两天两夜,做出6个版的独家报道。2008年初杭州遭遇严重冰雪灾害,他踏雪徒步采访6小时,写出的稿子很生动。
2008年12月,浙报集团公开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俞佳友第一个报名并当选。得知自己要去的青田县万阜乡是一个贫困山乡、近万名村民散居在山上时,为了“抢”为乡亲们做事的时间,他开着私家车下了乡。在万阜乡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的私家车跑了7万多公里,轮胎换了十几个。
万阜乡适合种高山蔬菜,他开着车,挨家挨户送蔬菜种苗。俞佳友和乡干部一趟趟跑杭州,申请高山蔬菜进超市所需的条形码,设计并注册了“刘基菜园”商标。他联系加工商,在意大利开了第一家万阜干菜销售店。他还在《浙江日报》上发表大量报道,并通过网络销售高山菜。如今,万阜乡的高山蔬菜成为温州市“菜篮子”后方基地。在万阜乡的两年多时间里,俞佳友利用晚上时间写稿,发了230余篇稿件。他还帮乡里的学校募集70多万元。
2011年6月,回到省城的俞佳友成了报社记者部副主任。浙报集团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佳友民情工作站”,并在报上推出“佳友民情快车”专栏,刊发170多组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解决了40多万群众喝水难、卖桃难、卖菜难、卖粮难、看病难等难题,还发动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众捐款近3000万元。由俞佳友领衔的多篇报道,帮助山区1万多名空巢老人解决了洗衣难问题,使2000多名留守儿童母亲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让宁波3万多名环卫工人工作间隙喝到了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