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来营造语文教学中的诗意,让我们的语文课成为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栖居在诗意中。

作为一种饱含想象力和丰富意象的学科——语文,本是一门充满感性和人文色彩的学科,它是播撒关爱、书写心灵、调节情志、放飞梦想、施展才华的精神驿站和心灵小屋。那一篇篇饱含深情的作品,引领我们进入到庄严、尊严、高贵、高傲的精神殿堂,和无数伟人、大师进行无声对话,得到心旌荡漾的青春冲刺,得到善美优雅的精神熏染。语文教师,就是开启这扇门的领路人;课堂,就是最好的展示舞台。正因为这样,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才越来越强调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对语文和文学审美形成一种敬仰感、膜拜感和神奇感,充满饱满的探索意识、创造意识、表达意识和写作意识。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情和美。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

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当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情画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颂的君子风姿,《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孔雀东南飞》中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叛逆……一篇篇精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语文教师倘若不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那么再好的文本也黯然失色。“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有了激情,课堂就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师生的交流就有了一个稳固的平台,课堂教学的诗意境界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思想家席勒说,感性的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才能最终成为审美的人、全面的人。通过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教学,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探索的热情和浪漫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敏锐感知力、丰富情感力、独特想象力和深刻理解力。在语文新课改的春风下,教师应该自觉追求语文教学的审美化,让语文教学流淌着诗意的优美。

(作者单位:新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