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炜
定期带父母做体检、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教父母学会上网……这是近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的一部分。
毋庸置疑,“新24孝”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行孝的标准,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所列的标准旨在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与传统的“24孝”相比,“新24孝”有了更多的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值得肯定和提倡,但笔者以为,行孝不一定要全部按照所列的条目去做,尽孝也不应只在这24个标准之中,为人子女,在尽孝中要把握好三种关系:孝顺、孝敬和孝心。
尽孝要孝“顺”。“新24孝”标准出台后,很多年轻人惊呼:按照这个标准想要真正做到尽孝很难。但起码多孝顺父母还是可以的,不管和父母在不在一起住,只有有时间,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父母沟通,多与他们聊天,搞清楚他们心里想什么,顺着父母的意思去做一些事情。要是有些事是他们不愿意做的,就要多考虑父母的感受,不要勉力而为。当然,父母有时候的想法也不一定都能实现,比如有些父母对子女不能再多生一个孩子耿耿于怀,这就需要子女们多沟通,毕竟孝顺也要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进行。
尽孝要孝“敬”。尽孝是子女的责任。但对同样的“尽孝”行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年轻人存在一个糊涂的认识,认为只要自己一年给父母多少钱,给了父母多少物质上的东西就是孝敬,从而有时候对父母态度不好,顶撞父母,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孝敬并不是通过纯粹的物质来体现,还应加一个“敬”字。对父母孝敬是必须的,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想一下,会不会伤害到父母?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让他们伤心好久。
尽孝要孝“心”。父母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无论怎么样,我们为人子女者,都必须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每个人生活水平不同,表达方式、相处模式各异,尽孝方式自然有别,但一颗感恩的心是不可或缺的,不管用哪种方式去尽孝,都必须用心去做:多抽时间陪父母,结合实际关爱父母,可以鼓励父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交际圈,这样父母在精神方面就不会孤单。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无论多忙,都不要忽视了自己的父母。笔者认为,新版“24孝”行动标准可以成为一种尽孝的启示和提醒,尽孝的方式远远不止新版的24条,凡是在孝顺、孝敬和孝心这三个大的框架下的行孝,只要是尽心尽力了,都可以认为是尽到了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