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市第一个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籼改粳”示范基地。
蓝黎明 摄

□本报记者 唐耀兵

特约记者 林大爻 柳世君

编者按: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信阳农科所人为了大地的丰收,用无声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信阳农科所拥有了今天金色的收获,进而成为业界的翘楚!为迎接党的十八大,本报今日特刊发市农科所的十年“蝉蜕”之路,借以展示我市农业科技战线干部职工皓首穷经的创新精神、勤勉为民的敬业精神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信阳市农科所在哪里?信阳市农科所是干啥的?若在10年前,要打听去信阳市农科所怎么走,很有可能会遭致这么一连串的反问。

作为市政府直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始建于1906年、素称“百年老字号”、曾经盛极一时的信阳市农科所,为什么会鲜为人知呢?原因只有一个:这里,曾一度处于“无钱办事、无人管事”的状况;虽然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大多处于“无饭可吃、无路可走”的窘境,在有些人看来,市农科所似乎到了“无计可施、无望可期”的地步。

十年过去了,今非昔比。如今的信阳市农科所,不,应该是信阳市农科院,已经是被农民称赞、被领导认可、在国内同行中称强的好单位,实现了形象、地位、业务、实力的华丽转身:2009年,信阳市农科所被河南省农科院接纳为分支机构——河南省农科院信阳分院挂牌,从而加入了省级农业科技集团军行列。2007年,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率先落户信阳市农科所;2008年,信阳市农科所申报国家水稻、茶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连获成功;2010年,他们又成功申报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信阳科学观测试验站。短短五年,有6个国家级试验站落户信阳,使信阳市农科所跻身于“国字号”研究行列。今年,信阳市农科所又迎来历史性跨越,正式更名为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步入了正规化、现代化、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风起于青萍之末

时光的年轮倒转到1996年。这一年,当时的信阳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下发《信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机构编制方案》,正式确立农科所作为全地区农业科研最高学术机构和学术交流中心地位。让人颇为尴尬的是,此时的农科所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由于种种原因,农科所经费萎缩,财源枯竭,别说搞发展,就连吃饱肚子也难以实现,有些二级单位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别的不说,就连所长本人也拿不到全工资。

所长拿不到全工资,广大一线职工的日子可想而知。不仅如此,由于体制问题,还有一部分农工的身份没有解决,弄得他们农民不像农民、市民不像市民,说是农民没田地、说是市民没生计,生活难以保障。

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农科所一班人没有困于现状,而是以稳定大局为前提,以解决民生为要务,以强化科研为核心,以加快发展为己任,使整体工作逐步得以好转。当时的领导班子不畏艰险,锐意改革,推进转岗分流,确保科研重点。老专家们“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计报酬,勒紧腰带上一线,为农科所传承了火种,培育了骨干;广大职工,在执行中理解,在互谅中转岗,在新的岗位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2003年,随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组建,信阳市农科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虽经多年爬坡,此时的市农科所依然困难重重,步履艰难。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