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根生

谈到“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不少同志感叹:依旧有少数干部“坐而论道,不干事瞎议事”。

议事本是正常现象,民主决策就是“议而后决”。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多些议论和探讨,吸纳各种意见中的合理成分,有利于决策更科学。把事情议论透了再行动,能把民生好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议事前多个“瞎”字,味道就全变了。议事是真心查找为政得失,凝聚共识完善政事;“瞎议事”的出发点却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别人在那里埋头苦干,他在那里说三道四;别人干好了,他说风凉话;别人有失误,他放“马后炮”。许多时候,制定决策时,他心不在焉,提不出有价值的意见;决策刚定下,他就“这也不对,那也不行”,就是不说“怎么才行”。

诚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议论句句在理。但对干部和对群众,要求终究有所不同。对于一些决策、做法,群众因为不了解、不理解,挑挑毛病,发发牢骚,本属正常。而作为领导干部,如果没有观照全局的意识,没有助人成事的自我要求,不琢磨事老琢磨人,光挑毛病不干活,总是“看的”指责“干的”,那就不是负责任的态度了。

“瞎议事”与“不干事”往往相伴而生。干事的人,一心在干成事,自然没有心思也没精力“瞎议事”;把心思和精力全用来“鸡蛋里挑骨头”,说风凉话、泄气话,当然也就不可能好好干事。在其位不尽其责已是大错,“不干事”还“瞎议事”,搞得干事者无法好好干事,就是错上加错了。

“瞎议事”的背后,也涉及对改革创新的态度问题。科学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在探索中前行,很难一步到位,也难免会有失误。真为改革创新计,就应对责任多些自觉,对改革多些坚定,对创新多些投入,对风险多些研判,形成合力而不是消解动力。如果对各种探索之举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将给先行先试者带来多少无端的压力?

我们正面临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取决于各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工作力度和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面对复杂局面,面对改革创新的繁重任务,尤需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所以,对干事创业、改革创新者而言,应多些大无畏精神,不为流言所动,不为干扰所惑;而对“光挑毛病不干事”者,各级组织也不能听之任之,应坚持以科学发展实绩论英雄,以科学考评定优劣,以群众认可为标尺,这样,不仅能让干和不干绝对不一样,让“闲话”说了也白说,更能团结一心、形成合力、加快发展。(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