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博

罗山县代县长汪明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纲挈领地谈到,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抓好质量关键要抓住质量振兴的“牛鼻子”。他介绍说,该县县委、县政府始终重视质量工作,坚持把加强质量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该县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等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2011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第35位。目前,全县有2家工业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管理,全县工业企业标准覆盖率达98%,5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家企业获得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荣誉,2家企业取得3C认证,3家企业获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针对如何贯彻落实《纲要》的要求,汪明君说,抓住质量“牛鼻子”主要是发挥好“四个作用”。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质量宏观管理。把实施质量立县战略作为贯彻落实《纲要》要求、加强宏观质量管理的推进器。今年6月份,该县充实调整了实施质量立县工作领导小组,把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县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印发了《关于实施质量立县战略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质量立县”工作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制定、完善了相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税、人才培育等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了对质量安全工作的投入。把“县长质量奖”的评选作为质量立县的一项主要内容,完善评选办法,对重质量、讲信誉、创品牌、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模式的获奖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

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质量安全责任。《纲要》第一次明确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实施质量安全“一票否决”,促使企业在强化责任上发挥主体作用。在这一要求的规范指导下,该县企业坚持做好三点,即:一是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理念。在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上,积极推进质量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基础支撑地位;在培育名牌上,不断增强名牌意识,以质量育品牌,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该县县政府对新创国家级、省级名牌和省级优质产品及省、市、县长质量奖的企业,分别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二是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申报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三是着力培育质量企业文化。质量文化是以质量为价值核心的企业文化,该县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质量文化框架,教育和引导员工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念,不断追求更好的工作质量,保证长期维持令顾客满意的产品质量。

发挥部门的协作作用,落实监管职责。贯彻落实《纲要》、加强质量工作,既需要企业的自律,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为此,该县重点抓好两个方面:首先是强化执法检查,质监、工商、农业、畜牧、卫生、商务、食品药品监管、住建等部门各司其职,坚持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做到令行禁止、“守土有责”;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网络,消灭监管盲区;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和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加强对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监管,依法从严、从重打击处理各种违法行为,对非法生产甚至不顾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严重质量问题,产生严重质量后果的不仅依法追究有关企业的责任,同时依法追究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其次是强化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质量工作的技术支撑。该县质量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结合全县经济发展特点和本部门职能,将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技术骨干,建立健全工业产品、食品药品、农畜产品、建筑工程等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发挥社会舆论的参与作用,营造浓厚的质量工作氛围。质量工作涉及面广,关乎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每个家庭。该县坚持深入开展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5·20”国际计量日、全国“质量月”等群众性质量活动,深入企业、机关、社区、乡村普及质量基础知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质量工作政策、法律法规及质量管理先进典型。加强质量舆论监督,加大对质量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质量违法行为。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质量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客观公正发布质量问题信息,引导群众安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