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黄 铎
见习记者 郭 靖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在由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培育特色品种,狠抓疫情防控,确保质量安全,使畜牧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增长态势。据统计,2011年,全市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57.84亿元,同比增长4.3%。主要表现为: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规模经营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逐步加大。2011年,我市被评为全省畜牧兽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先进单位、全省畜牧业发展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当年省颁发的全部奖项,赢得了“十二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开门红。
——发展规模养殖。信阳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家禽饲养量、禽肉产量居全省第一位。信阳既是全省瘦肉型猪和优质家禽重点开发区域,也是全省最大的优质水禽生产加工基地。一是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发展到2万多家,养殖小区发展到1200多个,规模养殖量占总养殖量的60%以上。二是畜牧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组织健全、运转有序的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三是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势头良好。全市完成了53个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创建工作,近3年新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的畜禽养殖及加工项目就达到15个,年出栏5万头以上猪场8个。畜牧业在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培育特色品种。全省21个国家和省级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中,信阳就占了6个,分别是固始鸡、固始白鹅、淮南麻鸭、信阳水牛、淮南猪、豫南黑猪。为突出发展特色畜牧业,我市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即突出发展豫南黑猪和“两鸭一鸡一鹅”(樱桃谷鸭、淮南麻鸭、固始鸡、固始白鹅)等地方特色品种,积极推行清洁养殖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畜牧业。
——狠抓疫情防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健全。我市建立了以各级政府负总责、畜牧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支撑、企业法人的自我防控“六位一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形成了群防群控的良好机制。一是免疫工作更加规范,免疫质量效果不断提高。积极开展畜禽集中免疫和补免补防,全市切实把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工作放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首位,积极订购防疫用苗,储备防疫物资,落实防疫资金,组建防疫队伍,防疫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疫情监测更加科学,预警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坚持实验室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健全疫情监测和报告网络,切实加强对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点病种、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监测监控。三是检疫监管更加有力,依法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健全产地检疫网络,加强检疫申报点建设,规范产地检疫操作。屠宰检疫规范运作,认真落实驻场同步检疫制度,上市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率达到100%。积极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自2011年6月1日起,全市产地检疫全部实现了电子出证,所有信息均进入省级信息库,做到了畜产品质量可追根溯源。多年来,全市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确保质量安全。我市加强对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定期开展全市饲料、兽药等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综合执法检查,重点强化对养殖畜禽的投入品及“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监管。一方面做好宣传工作,另一方面严格把好“出栏关、屠宰关、出境关”三道关口,重点把好出栏环节。
图为野外放养的豫南黑猪。本报记者 黄 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