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县城全貌。李良斌 摄 |
新县因“红”而名,新县因“绿”而兴。
革命战争年代,55000名优秀儿女前仆后继,埋骨青山,43位将军驰骋疆场,彪炳史册,大别山风云激荡,新县人不胜不休。
新的发展阶段,191万立方米林木蓄积量装点千峰竞秀,76.6%的森林覆盖率换来有水皆清,老区新县生机盎然,天地大美。
新县,红得耀眼,绿得醉人。
曾几何时,新县发展一度落后于时代步伐,扶贫开发前的1983年,新县主要经济指标还是“三不过一”:即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仅7700万元;财政收入不足100万元,仅98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00元,仅86元,全县82%的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序倒数第一。
“贫穷不是老区精神,落后有负先烈遗愿。在新县,随便抓一把泥土就能拧出烈士的鲜血。面对落后现状,不发展,愧对先烈,有负重托,群众有怨气,干部没底气。”县委书记杨明忠如是说。
“穷则思变。变,以领导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变则须干。干,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建设绿色生态家园,是全县上下共同的心声。”代县长吕旅科学阐述新时期新县发展思路。
红色是底色,是本色,红色永不褪色。红色召唤我们,传承优良传统,让红色精神永放光芒。
绿色是理念,是优势,绿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绿色启迪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将绿色革命进行到底。
以“红”化“绿”,以“绿”促“红”,“红绿”辉映,相得益彰。一条从红色丰碑到绿色丰碑的转变之路正在铺开。
“红”“绿”辉映,他们永不停歇,用责任践行红色精神。
正确的思路应当持续。新县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班子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三兴”之路(兴田足食、兴山富民、兴工强县)使新县恢复了生态,开发了资源,壮大了实力;“超常发展”解决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大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劳务经济)激发了内在活力,发挥了比较优势,提速了第三产业。
在一次次困惑中求索,在一番番砥砺中前行,在一回回变革中提升。新县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红”“绿”辉映,他们不畏艰辛,用执著诠释红色精神。
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最好的发展。新县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可持续发展,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环境,几十年植树造林不止,绿化荒山不断。县建万亩连片,乡建千亩基地,村办百亩林场,组户营造十亩新林,全县上下大干林业,热火朝天;万亩银杏基地、万亩杉木基地、万亩油茶基地、万亩茶叶基地、百里板栗长廊,汇成绿的世界,绿的海洋;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等荣誉纷至沓来,花开新县。
绿色让山川更加秀美,绿色让群众更加富裕,人在床上躺,钱在树上长,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实现了资源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红”“绿”辉映,他们大胆创新,用开拓彰显红色精神。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新县山多田地少,90%以上面积为山地,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多人。如何把人口压力变成人力资源?新县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眼光瞄准国际劳务市场,在全国率先成立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局,在小山城里建起了专科资质的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广大农民走出山门闯世界、漂洋过海挣洋钱,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7000多万美元,新县因此被授予“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称号。通过涉外劳务,广大务工人员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金,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掀起了“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创业热潮。目前,该县劳务人员返乡创办企业110多家,带动2万多人就业。涉外劳务成为新县不冒烟的大工厂,换脑强技的大学校,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下转第二版)
“红”“绿”辉映将军县
(上接第一版)
“三化”协调,工业主导。工业是新县的薄弱环节,他们另辟蹊径,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工业,开辟了新的天地。羚锐制药靠25.8万元扶贫贷款起步,由一个作坊小厂发展成为资产达10亿元的鄂豫皖革命老区第一家上市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橡胶膏剂药品生产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羚锐工业园、康畈工业园、九龙岭工业园形成洼地效应,48家工业企业落户山城小县。将军红红茶、新林玉露绿茶、安太山野菜、绿达山茶油等百家资源加工型生态工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农产品原产地认证、绿色认证、有机认证规范有序,备受青睐。
打上“山”字牌,烙上“农”字印,新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既实现了制造,又体现了创造,打破了老、山、边、穷地区工业死亡之地的神话。
“红”“绿”辉映,他们勇争一流,用为民体现红色精神。
“一个喇叭响全城、一盏灯泡照全城、一支烟绕全城”。这是30年前新县县城的真实写照,如今的新县县城旧貌换新颜,“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画中”的山水园林城市脱颖而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让新县备受赞誉;全县所有乡镇均是成为省级卫生乡镇,新集镇、吴陈河镇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小城镇;梅花新村、游围孜生态农业示范村、新光移民新村各具特色,竞放光彩;艾洼新型社区、康畈新型社区城乡一体,产城互动,世代躬耕的农民放下农具进工厂,搬出农舍住公寓,县城常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新县城镇化率达47%。
消除城乡二元,缩小城乡差距,既是经济命题,又是重大任务,新县以生态宜居为主攻方向,新型城镇化开启新生活。
“红”“绿”辉映,他们坚守信念,用品牌放大红色精神。
红色是新县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全国重点打造的100个红色经典景区中,新县就占有4个。保护和开发好红色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转变之需。我们按照建成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文化传播基地的战略定位,保护和挖掘红色资源的热浪,以燎原之势铺展开来。烈士陵园、博物馆、英雄山、白马山上的红色巨型雕塑,如熊熊火炬,如猎猎旌旗,向人们发出永恒的召唤。4A级首府景区、许世友将军故里等3个3A级景区游人如织。在红色旅游龙头的带动下,绿色休闲游、民俗文化游蓬勃兴起,游客在红色文化历史时空中穿行,感受将军县的壮烈与伟大;在清新怡人的青山绿水中徜徉,洗涤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回归了自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壁吹打乐、丁李湾古民居、毛铺古民居见证了厚重历史,体现了豫南风情,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新县文化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呈现“井喷”式增长,年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
红色文化大放异彩,将军之光熠熠生辉。满眼是绿,遍地是红,昔日的红色首府,今天的精神家园。
红色铸造经典,绿色引领时尚。
转型发展的巨手,弹奏恢宏的时代交响。以“红”化“绿”,以“绿”促“红”的转变之路,开创了发展新天地。新县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居全省第39位。新县的实力在增强、潜力在迸发、魅力在提升,进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时期。
新县之新,是自新,是簇新,是崭新,是永新。
一场发展的大戏正华彩上演,一幅文明的画卷正渐次展开。明日的新县,红色更红,绿色更绿,特色更特,新县更新。
□本报记者 赵雪峰
本报通讯员 宗 明 虞 静 洪 波 德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