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骆中宪)“文化广场扭一扭,文化大院瞅一瞅,文艺团体送大餐,农民生活乐悠悠。”这是时下罗山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近日,河南省“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集中宣传报道采访团的记者们实地见证了罗山县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和谐,给予高度评价。一支文化惠民的劲曲正回响在罗山大地上。

位于县城新区世序广场南端的县文化中心,占地110亩,建筑面积22589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亿元,目前主体已完工,进入装修阶段,成为全县文化产业的又一标志。罗山县建立了对文化事业投入稳增长机制,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县体育馆、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世序文化广场、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配套。目前全县有80处文化小广场,19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46个特色文化大院,292个农家书屋,这些文化设施正为广大群众提供着广泛而免费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从县广电局退休的王佩华老人在县城世序广场有一片舞台,每天夜里广场上都汇聚一批歌唱爱好者。他说:“哪里有歌声就往哪里去,感觉着像回到爱唱爱跳的年轻时光。”走出小庭院,走进大广场,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文化的愉悦。为提供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罗山县推出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数字电影放映周、皮影展演比赛、送文艺下乡、文化进农家等活动每年举办上千场次。皮影之乡、民间歌舞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特色文化乡镇不断涌现。

人们在享受着文化愉悦身心的同时,也在收获着经营文化带来的丰厚回报。罗山皮影目前已形成皮影演唱、影人制作、皮影展览的产业链,年创效益1500多万元。文化旅游结合让人们收获更多的经济实惠。品农家美食、赏民俗风情已然成为罗山“农家乐”的招牌名片,全县200多家农庄、山庄,纷纷以茶艺、山歌、剪纸、刺绣、绘画、烙画等表演招徕游客,让游客身心大悦。全县文化产值占GDP的比重正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