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9月13日电(记者 罗 辉 梁 鹏)作为肩负着探索“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路重任、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的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格外引人关注。
近一年来,在各界不断争鸣和探索实践中,“两不三新”逐渐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凝聚共识的发展路径:即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中原经济区发展建设步入关键阶段
一年前,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河南省委、省政府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实践,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全省经济社会继续呈现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河南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生产总值达到2.7万亿元,增长12%,粮食总产实现了八连增。
进入充满挑战的2012年,河南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3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总体上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夏粮生产连续10年创历史新高,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两位数以上的较快增长区间,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同期增长51.5%。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也进一步明晰了中原经济区的范围。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初步考虑规划涉及范围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与河南省毗邻的晋东南、鲁西南、冀南、皖北的部分区域,共涵盖30个地级市和2个县。区域面积达28.9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约1.7亿。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地区地理相接或邻近,同属传统农区和粮食主产区,产业相融,发展阶段相近,都面临着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共同任务,既有共同发展的积极性,也有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典型性。规划编制对于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协调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新路径,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明确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和核心任务。对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主体河南省而言,进一步明晰了其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明确了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河南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当前河南的发展正呈现出发展定位越来越清晰、发展战略越来越清晰、发展路子越来越清晰、转变方式越来越清晰、务实发展越来越清晰的良好局面。
“一条路子”越走越清晰
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新兴的工业大省。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五,但以1亿人口的分母来算,主要人均指标基本排名全国中下游。人口多、底子薄,尽管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始终是制约河南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这是省情,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浓缩的国情。在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后,河南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在全力求解四道难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
近几年来,河南用发展实践逐渐清晰地给出了一个回答: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十一五”期间,河南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人均生产总值都翻了一番,同时,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产千亿斤,土地实现占补平衡。
在总结过往经验、针对当前实际、集合各界智慧的基础上,河南又提出了“两不三新”的发展路子,即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成为河南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越来越清晰的发展路径。
对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河南而言,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提速,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更趋突出,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河南人口数量占全国的1/13,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人均煤炭、石油等战略性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而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并且大多处在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末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重新寻找突破与创新。
“宁肯牺牲一些脸面和速度,也要把转型发展走下去。”近几年来,一直是河南县域经济排头兵的巩义市,尽管经济总量依然是河南第一,但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排名却持续下跌,到今年已经跌至全省第七。市委书记舒庆说,在经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后,低水平的扩张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工业结构不优、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三产发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巩义的经济社会发展。
他说,“两不三新”对于巩义这个工业重镇而言,更具迫切性,更加切中要害。目前,巩义市正在围绕城镇化短板和工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下苦功,这个调整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调整中或许会失去一些昔日的光环、承受不小的压力,但只有这样才能将发展引入可持续的道路;如果不调整、不转型,则只有死路一条。
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认为,“两不三新”既是对河南省过去多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把握中原经济区发展趋势和特点的重大创新。他说,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没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为了找准突破口,河南结合自身实际,已经谋划了一批重大载体平台,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希望在国家层面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具体建设布局、建设思路和重点内容,通过探索创新,为全国同类地区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一个引领”成为核心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是“两不三新”发展路子的核心。河南在推进城镇化的实践探索中,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切入点,正在探索一条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对河南而言,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2011年城镇化率为40.6%,落后全国平均水平超过10个百分点。但另一方面,加速城镇化必须实现模式创新,跳出“赶人上楼、逼人进城”的怪圈。
张维宁说,加快新型城镇化,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有空间;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新型工业化发展才能有保障;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才能有效统筹,农村发展才能和谐。
新乡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中,在河南先人一步。从2008年开始全面探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010年被确立为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2011年又被确立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在户籍制度改革、集体土地流转、产权制度改革等领域探索总结了一系列经验。
今年以来,新乡市又制定了《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13个实施细则》,共出台8个方面49项城乡一体化政策。为入住社区的2.8万户居民办理城镇户口,已累计办理房产证10062个,组建土地整治中心和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让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腾退收益全部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目前,新乡市已累计启动建设352个新型农村社区,投入资金257亿元,建房面积2636万平方米,入住农户11.7万户,复垦土地2.8万亩。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新乡土地流转已累计达80.3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达32%,已投资10亿元完成81.6万亩土地整治项目,中粮集团、五得利面粉、克明面业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落户。
记者从河南省住建厅了解到,目前在河南全省启动的新型农村社区试点达2300个,已初步建成350个左右,累计完成投资631.5亿元,其中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指向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城乡一体化不是以消灭农村为目的,也不是城市的盲目扩张,而是要实现城乡从规划到功能设施,再到公共服务的有效对接,达到城乡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群众生活改善、服务均等、共同发展的目的。”义马市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军武说。
人口仅17万的县级市义马,2011年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第一,也成为河南第一个“无村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走在了全省前列。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义马市将城乡居民户口全部统一为城市居民户口,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市城乡低保实现并轨并提高至每人每月230元,社保和医保实行“双轨”制,即涉农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城市或农村标准;并通过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在全市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认为,新型城镇化突破了过去单纯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单向的支农强农模式,探索第三条城镇化道路,即农村的就地城镇化,使农民不必进城,而是通过进厂、进社区来享受城市文明。这个实践创新,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