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实践,破解发展难题的新探索,促进中原崛起的新动力。河南电视台大型时评栏目《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十八谈”映象版》正在播出。

主持人:各位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河南电视台的大型时评栏目《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十八谈”映象版》。今天节目一开始,大家听到这个熟悉的旋律,《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就是从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座城市开始,一步一步地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这座有着“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美誉的城市。

【短片1】魅力信阳

秀丽的山脉,柔美的湖水,淡雅的茶香,一缕缕独特的色彩,描绘出豫风楚韵中这片肥沃的土地——信阳。

信阳,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大别山北麓,淮河穿境而过,这里历史丰富,人文厚重,生态优良,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这里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从这里出发,培育出了许世友、李德生等百位开国将领,有30万优秀儿女为新中国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

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三条高速、三条国道、三条铁路纵横全境,淮河航道直达长江。正在建设的明港机场和京广高铁投入使用后,使信阳成为“立中原而通八方”的交通枢纽。

今天,850万信阳人民,正展示着发展的信心,积攒着面对挑战的勇气,奋力谱写拥抱幸福、共赴美好愿景的乐章!

一、学明白·以转促变

主持人:好的,接下来让我们掌声有请今天的二位嘉宾,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和信阳市市长乔新江,欢迎二位!欢迎郭书记,欢迎乔市长,欢迎二位,来,二位请坐!毫无疑问,一说到信阳,让大家一下脱口而出的就是信阳的茶叶,对吧?

郭瑞民:信阳种茶的历史非常长。唐朝的时候开始,信阳的茶就已经成了贡品。苏东坡的评价是,“淮南茶信阳第一”。到了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获得了金奖。茶是信阳的名片,茶是信阳的骄傲。

主持人:哎现场有呦!好,谢谢,谢谢。

乔新江:这是我们信阳茶的新品种,也是中国十大红茶之一,现在是红绿相宜。

【导视1】

【解说】“信阳红”从无到有,带给干部群众怎样的启示?

【同期】

郭瑞民:是学明白的结果。

【解说】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信阳如何以学促转、以转促变?

【同期】

乔新江:是主动融入的过程。

主持人:怎么就想起来弄这个红茶呢?

乔新江:我们生产“信阳红”确实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还是请茶企业的代表来讲一下。

主持人:好,我们今天有请信阳文新茶叶公司的董事长刘文新先生,欢迎刘文新!来,文新。

刘文新:为啥要生产红茶呢?就是在我们的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来了以后,在2009年的12月27日到信阳去调研,他调研的一个点题一下把我们从梦中点醒了。

主持人:怎么点的?

刘文新:他就给我们说,信阳要充分利用茶叶的资源来生产红茶,这样可以增加茶农的收入。卢书记走以后,市委、市政府就组织我们出去观摩、学习。我们经过106天的反复实验、攻关,在2010年4月研制成功。这个时候卢书记还给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信阳红”。

主持人:我在首都机场看到的那个是你们的茶吗?

刘文新:对,现在不仅仅是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深圳、在武汉等各个机场和车站,都能够品尝到“信阳红”。信阳现在所有生产红茶的企业效益都很好,发展都很快。

主持人:好,我们现在也借着这个契机,来通过记者的调查短片来了解一下信阳茶农的状态。

【短片2】“信阳红”富茶农

【同期声】(采茶女唱着民歌上山……)

【解说】天刚亮,董家河乡集云村张柯吟一家三口就迎着朝阳、踏着晨露来到了她家的茶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张柯吟告诉我们,去年的这个时候,她在忙完春茶采摘之后就要外出再找一份工作,不过今年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现在信阳的茶企都开始生产红茶,所以鲜叶收购的时间延长了,而她从春节到现在一直就在茶山上忙碌。每天数以万计的茶农采摘的鲜叶很快就会被穿梭在茶山的收购车带回现代化的加工车间,在这里,经过萎凋、揉捻、发酵、风干四道工序,一片片翠绿的鲜叶摇身一变,成为如今红遍全国的“信阳红”。

【同期】信阳毛尖集团董事长 陈世强

“信阳红”诞生以前,我们企业一年只做春季一季采购,一年只有200万斤,“信阳红”诞生以后,我们有春季、夏季和秋季,一年我们有600万斤的采购,按50元钱一斤测算,我们一年有两个亿的增收,这两个亿都回到了茶农的口袋里。

【解说】由“单一绿茶”发展到现在“红绿相宜”,茶山百姓从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同期】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乡集云村茶农 张敦明

原来我们一亩地只采一遍,收入2000多元钱,现在一亩地采三遍,收入5000多元钱,原来一个兜装钱,现在两个兜装钱。

【解说】小茶叶大产业。目前,信阳市茶园面积每年以20万亩的速度递增,各类茶叶加工企业超过600家;信阳以茶为媒,在今年的茶文化节上招商引资近300亿元,居历年之最。现在信阳正在全力打造国际茶城,实现全国茶产品在信阳的集散流通。从绿茶到红茶再到茶油、茶饮料、茶点心;从传统的生产销售到商贸物流,从茶产业到茶文化,信阳茶的产业链在不断延展,“小茶叶”正在书写着一篇“大文章”。

主持人:能明显地感觉出来,“信阳红”把咱们信阳的茶叶产业链确实是给拉长了。

乔新江:对,是的。“信阳红”的诞生,它改写了我们河南不产红茶的历史,也促进了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到去年年底,信阳茶园面积达到210万亩,从事茶产业的农民达到110万人,去年,我们采的干茶总产量达到4.6万吨,产值56亿元,其中这里面红茶达到6000多吨,红茶的产值达到16亿元。光红茶一项,每年茶农人均新增加收入在1100元以上。所以说开辟了信阳茶产业的新领域。

主持人:但是以一个品牌来讲,一个品牌能够那么快地上位,能够那么快地成为十大品牌之一,这也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刚才我们了解到,“信阳红”诞生也不过是2010年的事情,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为什么“信阳红”在全国的市场占有能够速度这么快?名号响起来的速度能够这么快?今天我们也来听一听河南省茶叶协会会长王勇先生的看法。来,欢迎王勇。为什么?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