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继海 杨林清

2012年上半年召开的河南省环境保护工作视频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省环保工作“三个用”总体思路,即:用足有限的环境容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用好有限的环境容量,大力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用一定的环境容量,支撑更大的经济总量、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持久的发展时间,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工作新路子,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这一总体思路的提出,为我们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推动全市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魅力信阳再做新贡献。就信阳环保系统来讲,应着力在四个方面下工夫。

一、在学习理解上下工夫,做到准确站位

“三个用”总体思路的提出,是对我省环保工作的总结,是环保工作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具体体现,也是对着力破解经济发展中环境约束难题的积极思考,更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积极运用。通过学习领会,要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基本国策,是关系当前与长远、国计与民生、和谐与稳定的大事,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进一步弄清楚环境保护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上肩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搞明白环境容量十分珍贵,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必须用好用活,高效利用;进一步看到推进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提升魅力信阳建设水平,环保人岗位光荣、责任重大。总之,我们一定要从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环保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环保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自觉做到着眼大局、准确站位,勇于担当、主动融入,强化措施、积极作为。

二、在狠抓减排上下工夫,腾出环境容量

信阳市纳入国家总量控制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剩余环境容量虽均位列全省第一,但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一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继续在狠抓减排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保护好生态环境,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强力推进工程减排,切实提高减排能力。狠抓工业企业工程减排,重点督促华豫电厂、信阳钢厂尽快完成脱硝、脱硫工程建设,大幅提升削减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抓紧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到“十二五”末,力争新增加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23万吨以上,使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至85%以上。积极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污染设施建设,至“十二五”末,力争6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成固体废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全力推进机动车污染减排,确保机动车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在车辆增多的情况下得到控制,并逐步下降。

不断深化管理减排,努力挖掘减排潜力。督导排污单位强化自身管理,实施工艺改造和装备更新,不断提高治污水平。强化对燃煤电厂、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监管,努力提高其减排效能。加大对环境违法企业查处力度,防止并纠正各类违法排污行为。建议市委、市政府将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并进一步强化,切实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对超额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的地方、企业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企业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坚决实行问责和“一票否决”,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坚持向管理要减排效益,在严格监管中腾出环境容量。

三、在生态建设上下工夫,增大环境容量

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生态建设的好差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环境容量的大小。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优化自然禀赋,增大环境容量,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监管。信阳现有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7个,保护和优化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就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循环,就能够进一步提升信阳的环境容量。市环保局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环境监管通知》,明确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严禁破坏性建设活动,对在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的要依法责令停止或取缔,对违规擅自调整自然保护区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责任。市环保局与林业部门及相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组成联合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到自然保护区进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前些年,一些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为了一己一时之利,在开采选冶过程中不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对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造成了一些破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地的环境容量。对此,我市环保部门将协调发改委、国土、林业等部门积极开展生态破坏恢复工作,争取利用3年时间恢复完毕,切实抚育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环境容量。同时,将探索建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察的工作程序和机制,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力度,防止开发建设不当造成新的生态破坏。

持续推进生态系列创建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在完成4个生态县区规划编制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年底前再完成2个生态县区的规划编制任务。积极推动新县早日创成国家级生态县,其他部分县区早日创成省级生态县区,广泛开展生态乡(镇)、村示范创建,争取生态系列创建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强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确保综合整治项目运转良好、产生效益。同时,深入实施“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探索建立农村环保工作机制,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推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拓展环境容量。

四、在把关服务上下工夫,用好环境容量

资源有价,环境有限。时至今日,如何用有限的环境容量支撑更好的经济增长,已成为区域能否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命题。信阳虽然还有一些环境容量,但如果不科学利用、高效利用,很快也会走进“弹尽粮绝”的境地,到处都是污染的境地。因此,我们必须用好比金子还珍贵的环境容量。

用好环境容量,就要把好关口。加快规划环评步伐,进一步强化规划环评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严格环境准入,坚决控制“两高一资”企业落地。对不符合环境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选址、选线与规划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项目;在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县区,对增加排污总量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不给环境总量指标,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要认真抓好“三同时”验收,切实做到环评提出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措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确保企业稳定达标排放,不侵占剩余的环境容量。

用好环境容量,就要搞好服务。扎实推进市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工作,切实做好“企业服务活动”,确保市定重点项目的环评文件应批尽批。同时,要减少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进度,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对产业集聚区入驻项目,环评审批由过去的一周办结缩短为现在的3个工作日办结。对资源消耗小、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建设项目,所需总量指标优先安排,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切实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企业绿色转型。

用好环境容量,就要当好参谋。结合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区域优势定位,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符合信阳资源禀赋、生态条件的产业导向建议。进一步健全环评统计综合分析制度,每季度末对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统计,每半年对环评统计数据进行一次综合分析,不断研究、认真探讨高效利用环境容量、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措施,及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经济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确保有限的环境容量用好用活,确保信阳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作者分别系信阳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