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涛

坦率地说,我喜欢鲁迅先生,也不喜欢鲁迅先生。先生的思想和文章直指国人的阴暗面,使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家丑如此外扬,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先生的敏锐深刻思想和一手锦绣文章却又确确实实地写出了一个民族的“民族魂”,写到了国人的骨子里,像他这样的“大手笔”似乎至今无人可比,这又不得不让人由衷地敬佩和喜欢。

先生一出手便站得高,看得远。先生出身书香世家,祖父是翰林,父亲是秀才,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底蕴深厚。先生十三四岁时,家庭突遭变故,从小康跌入困顿,父亲亡故,生活潦倒,由于在家排行老大,还没有当铺柜台高时就承担家庭重担,当时一流的知识分子,像他这样既有深厚文化修养,又有实际生活经验的着实不多。所以,先生看问题看得深,看得透,显得那样与众不同,又那样超凡脱俗。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先生就睁开眼看出中国的真正问题——民族的国民性,而绝非其他的细枝末节!而改变这种国民性只有文艺,因而他愤然弃医从文,举起了文艺最高使命——革命文艺的大旗。

先生的文章,无论是杂文、小说,还是散文、诗,读起来就像“与自己说话”,那样的亲切,读后使人回味无穷。他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一发表,立即引起了轰动——其实,他不愿意写作,他对现实有些失望,只是受朋友之托无奈之下才写的。之后,相继受邀,相继创作,几乎篇篇经典,没几篇文章就奠定了文坛巨擘的地位。先生的文章,角度新颖,语言幽默,思想深刻,百读不厌,不要说读《鲁迅全集》,就是读他文章摘录“语录”也觉得过瘾。我买有好几种版本的《鲁迅语录编》,有空随便翻读,立刻被吸引,读着读着就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先生的文章中百分之八十是杂文,杂文中很多是与当时的知识精英的论战,看起来好像是“泄私愤”和“意气之争”。可是后来的事实,很多人却纷纷认同他。郭沫若说,他平生最佩服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鲁迅。被骂得一塌糊涂的胡适,在鲁迅逝世后,主动自掏腰包出版《鲁迅全集》,而且他儿子还是鲁迅的“粉丝”。林语常说:“我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也无悔。”官方定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先生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对那时的国民性,应该说拿捏特准,不容置疑,现在时过境迁,是不是过时了,这还真是一个问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仍然说:“在亚洲,只有鲁迅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无论怎样,他确实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灵魂,这是一种永远。在当代,是否过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他的思想精神当作一种标杆来参照、警醒,以免复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未尝不也是一种永远。闲话少叙,还是让我们在他的经典语录中沉思、品味和会心一笑吧。

“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中国人总是喜欢说自已爱和平,但其实,是爱斗争的,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的斗争。”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于是走开,等到烧成牛排,然后慢慢来咀嚼,于是心安理得,剔剔牙齿,摸摸肚皮,‘万物皆备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