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炜

近日读书,读到一则关于古人总结出来的育子“七不责”,即: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和疾病不责,颇为感慨。中国有句俗语讲:“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都能理解,但是教育子女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古人育子之所以“七不责”,其初衷自然是考虑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没有必要再责备孩子了;晚上睡觉前不责备孩子,是考虑到孩子如果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吃饭的时候不责备孩子,是考虑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孩子哭和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从古人育子“七不责”中,我们到底该学些什么?笔者以为,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种种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最基本、最直接,也是子女最容易接受的。作为家长,在关心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既不能过多地溺爱孩子,也不要用言语伤害孩子,万万不可因为自己错误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能过多地溺爱孩子。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溺爱”成了家庭的通病。过多的关爱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唯我独尊,事事百依百顺;过多的营养会让孩子消化不良,还会形成挑食、偏食等问题;过多的关心和照顾养成了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过多的保护则让孩子什么事情都会依赖于家长,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不要用言语伤害孩子。一些父母恨铁不成钢,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或者没有别的孩子优秀,就口不择言,说出一些伤害孩子的话:“好好学习,别整天琢磨那没用的”用来扼杀想象力,“遇到事情给我躲远点,少管闲事”用来扼杀公德心,“天天这么不听话,养你这孩子有什么用”用来扼杀自尊心,诸如此类的话说多了,怎么还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呢?